由於西華群島離大清帝國本土很遠,戰時得不到本土及時的支持,因此,臨近的緬甸大陸理所當然地就成為西華群島的後方支援基地。在建設西華市的同時,一條連通中國與緬甸的戰略鐵路也開始修建,因此起名為“滇緬鐵路”。滇緬鐵路全長超過1200公裏,起點為中國雲南省昆明市,終點是緬甸北部城鎮臘戌,在臘戌與緬甸國內的中央鐵路連通,向南可直達緬甸首都仰光。為了縮短鐵路裏程,沿途要跨越怒江和許多峽穀以及穿越許多山嶺,以盡量取直線,因此就需要建造大量橋梁、隧道等,施工難度極大。北寧內衛部隊工兵部隊將承擔這項光榮而艱巨的戰略任務。
修建滇緬鐵路的最初目的是為了鞏固緬印邊境防禦並提升緬甸大陸對西華群島的作戰支持能力。鐵路建成後,國內的軍需物資和兵員就能夠源源不斷地運往緬甸臘戌或是再從臘戌繼續向南轉運至仰光港,然後從仰光港裝船運往西華市,這要比從大清帝國本土經南海-印度洋海上運輸線到達西華市方便、快捷的多。可滇緬鐵路實際上是為大清帝國西南各個內陸省份打開了直通印度洋的出海口,也將緬甸這個擁有富饒自然資源的國家與大清帝國緊密地聯係了起來,注定將要發揮出巨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作用!
緬甸的中央鐵路修建於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是采用1千毫米軌距的窄軌鐵路,使用的還是老舊的蒸汽機車。而此時的北寧轄區鐵路部門已經開始用新式的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取代蒸汽機車,采用的是1435毫米軌距的標準軌距鐵路。由於滇緬鐵路是按照北寧轄區的鐵路標準修建的,因此也就無法與緬甸的中央鐵路很好的銜接,必須在臘戌進行繁瑣而費力的寬軌—窄軌轉運才能到達仰光。所以,在滇緬鐵路實現通車後,北寧內衛部隊工兵部隊立即開始實施緬甸中央鐵路現代化升級改造工程。該工程完工後,北寧轄區生產的新型內燃機車就能夠牽引著總裝載量達到3千噸的50節新型重載車廂以120公裏的時速從昆明直達仰光,大幅度提高鐵路運輸量與運行速度。這是又一項浩大的工程,幾乎相當於再建一條滇緬鐵路!以更換中央鐵路老舊的木製枕木這一項來說,北寧轄區的鐵路設備生產廠家就需提供上千萬套新型混凝土枕木!其他需提供的路用設備諸如新型機車和車廂、鋼軌、電氣設備等的數量同樣可觀。不過,這些純援助性質的友好舉措將進一步鞏固緬甸與大清帝國的宗藩關係,從戰略層麵上來權衡,十分必要。
滇緬鐵路建設期間,康凡曾多次赴沿線工地視察,並參加了怒江鐵路大橋的貫通儀式,親手剪彩。而在沿線工地上,除了北寧內衛部隊工兵部隊的官兵和各類先進的工程機械在忙碌外,最有特色的就是以傣族、白族、壯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人民為主組成的築路勞工大軍。雲南省是個多民族混居的省份,漢族人在其總人口中隻占少數,而這支築路勞工大軍中超過80%的人都是當地少數民族。盡管他們在參與工程建設後,每人都能領到2身工程指揮部統一發放的墨綠色工作服以及黃色安全帽和防砸鞋,從外表看起來已經跟北寧內衛部隊工兵部隊的官兵沒有什麼不同,但他們卻是第一批代表大清帝國出國工作的少數民族人民。可以這麼說:滇緬鐵路建成後,一半的功勞屬於他們!
在穩固了印度洋方向後,康凡就把目光轉向了太平洋方向。隨著大清帝國全球海上貿易的迅猛擴展,開辟海外基地的工作就是必須要做的了。在浩瀚的大洋中,來往穿梭的北寧商船和漁船需要避風、修理、補給、救助等方麵的服務。在離陸地不遠的航道上航行時,依靠沿岸各國的港口可以來做這些事情,但在大洋深處的航道上,如果發生意外,海天茫茫,無法得到及時救援的船舶的後果便可想而知了。因此,康凡便準備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大西洋航線上著手建立大清帝國的前沿基地,以更好的為海上作業的商船和漁船以及船員們提供需要的服務。再就是太平洋對岸的美國是除去東南亞地區之外最大的大清僑民集中地,這些僑民群體擁有巨大的能量,能夠對大清帝國的發展發揮重要影響,必須得加以團結,共謀大業。所以,康凡還要在已經開通的中國—美國太平洋越洋輪船航線的基礎上開通更為快捷的越洋飛機航線,與大洋彼岸的美國加強聯係,而上述這些工作就需要朱迪的大力協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