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我要重拾丟掉的東西(一)(2 / 3)

1912年9月1日,也就是康凡與賀水秀一行在滿洲裏停留的第8天,康凡在設在滿洲裏的邊防軍西部指揮部裏收到了北寧防務部發來的作戰準備完成的電報,立即乘坐“鷹”式軍用運輸機趕到廟街邊防兵站的前線指揮部,坐鎮指揮。

廟街位於黑龍江入海口處,隔韃靼海峽與庫頁島相望,為內河與沿海航運的轉運港。不過,由於本地氣候寒冷,港口封凍期長達半年,限製了城市的發展,因此其地位比不上南麵的伯力和海參崴城。後來,專門修建的與北寧內陸地區交通網絡連通的鐵路和公路支線竣工後,這裏的交通狀況得以改觀,軍事、經濟地位隨即得以提升。自從這裏被康凡選定為“複仇”行動的前沿指揮部後,各軍兵種陸續進駐,放眼望去,岸上軍營處處,港中艦艇雲集,野戰機場上停滿一眼望不到邊的飛機,順黑龍江而下的船舶運來的大量作戰物資和裝備堆滿了碼頭…軍隊嚴密封鎖了廟街周邊地域,居民們被全部限製在城內,不得外出,一切社會活動被強令禁止,居民所需生活物資由軍隊統一按時發放…一時間,好象連廟街城裏的空氣都緊張的凝結成了一整塊,不再飄動了。

“好壓抑的氣氛!”這是賀水秀下了飛機後說的第一句話。

前線指揮部由就地砍伐的冷杉和魚鱗鬆建造而成,雙層結構,掩藏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距離稍遠一些就無法分辨出來。指揮部內各類設備都已就位,屋頂通訊天線林立,指揮部人員進進出出,忙而不亂。

韃靼海峽是寒、暖流的天然通道,北部鄂霍次克海的寒流通過海峽南下,南部對馬暖流越過日本海沿海峽北上,兩流在海峽中交彙形成濃霧。濃霧最盛時是春夏之交,屆時,霧氣茫茫,海天一色,遮蔽視野,船隻無法通行。此時已是入秋,濃霧天氣已經很少,但吉林省當地氣象部門預報近期會出現一次大霧天氣,時間是在9月初。果不出所料!9月6日清晨5時,大霧如期而至。康凡在指揮部的無線電台前拿起話筒,看了看身邊緊張得鼻尖直冒汗的賀水秀,低沉的喊了一句:“開始行動!”

在韃靼海峽西側的吉林省濱海地區早已集結待命的先頭登陸部隊——北寧海軍1個陸戰隊團乘坐“巨嘴魚”級通用登陸艇靜悄悄的離岸而去,幾分鍾後就消失在了海峽的霧氣中。同時,為登陸部隊提供海上火力支援的12艘“大清”級巡洋艦也從不同集結地出發。而後發先至的一千名特戰部隊戰士在李局長的指揮下,搭乘“鷹”式軍用運輸機飛越海峽,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空降庫頁島腹地,然後來了一個淩厲的“回馬槍”,幹淨利落的清除了預定登陸地域內的俄軍,控製了此處的交通要道和具有重要戰術價值的地勢,使登陸部隊不費一槍一彈就順利登陸庫頁島西海岸。

“巨嘴魚”級通用登陸艇是一種全新概念的能夠在水陸之間往返輸送各類物資和人員的兩棲兵器,在國內的曆次救災行動中已經顯示出其巨大而獨特的作用。該級艇滿載排水量2百多噸,最高航速12節,艇後部是艦橋,艇前部是敞開式貨艙。貨艙內能裝載3輛“虎”/“豹”式戰車或是其他車輛、火炮等,也可裝載70噸物資或是120名全副武裝的官兵或是車輛/人員/物資等混裝。艇首貨艙門在海上航行時收起、封閉,靠岸後放下,做為貨橋。艇載車輛、人員、物資等可通過貨橋直接從貨艙登岸,方便、快捷。這種新式兩棲運載工具的投入使用極大的提升了北寧軍隊的登陸作戰能力,第一波登陸部隊隻用了30多分鍾就衝上了庫頁島海岸,各艘登陸艇都是艙門大開,海軍陸戰隊的各型車輛、火炮、物資、官兵等源源不斷的湧上岸灘,迅速完成裝備和物資卸載,並在濃霧消散之前就建立了一個穩固的灘頭陣地,為後續陸軍部隊開辟了一塊安全的登陸場。

此時,停泊在庫頁島近岸海域的12艘“大清”級巡洋艦上的72門130毫米艦炮、海峽對岸北寧炮兵部隊的130毫米加農炮群、40管122毫米火箭炮群等一齊開火,用綿密的彈幕掩護登陸部隊向庫頁島縱深突進。而特戰部隊分成人數不等的戰鬥分隊四處出擊,對敵軍的指揮係統、後勤係統等進行神出鬼沒的打擊,有力的支援了登陸部隊的正麵突擊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