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與項梁彙合馬上就率五千烈日軍中軍精銳出城的項羽,隻用了不足一刻鍾的時間就將城外二萬餘秦軍全部肅清?再有天下無敵的神勇,也不會這麼厲害啊!
隨後從傳訊親衛的口中,項梁和範增才明白,東城外居然隻是一群民夫扮成的疑兵,看到城中軍隊出城,馬上就一哄而散了。
二萬民夫,將三萬五千楚軍和項羽牢牢吸引在了東南兩處,也間接造成了北城的敗局。心中感慨萬千,不過在敗退之際,項梁卻顧不上再多說什麼。
城中斥侯傳來的消息,秦軍已經全線突入城中,此時正在猛攻城中央共尉布下的最後一道防線。而項離在北城的防線已經被秦軍突破了,親衛隻曾在城中高處,依稀看到項離的將旗還在秦軍的重圍中艱難屹立著,項離生還的可能性已經不存在了。
出於對麾下多年老友兼重將共尉的擔憂,項梁特地將身邊親衛中十名精擅騎術的精銳派到共尉身邊,隨後,烈日軍重新彙集到項羽麾下為大軍前鋒,東城三萬楚軍居外,項梁和範增在三千親衛的拱衛下,從東城門撤離了經營年餘的大本營。
城已守不住了,城中的物資當然不能便宜秦軍。當項梁出城時,城南的數十個巨大的糧草、軍械積存地,冒出了衝天的大火和狼煙。數十萬石的糧草化為了灰燼,這可都是項梁和範增費盡心力積存下來的資本啊。
幸好,當初因為項梁杳無音訊,範增和王元商議後曾將東阿城中的糧草、軍械向平陰渡轉移了一半。當初這個以防萬一的舉措還真的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否則楚軍即便逃回大河南岸,也馬上就要麵臨全軍斷糧的危局。
城外由民夫扮做的秦軍已做鳥獸散了,重新彙集了自己的烈日軍精銳後,項羽也是心痛不已。
除了不曾接戰的中軍和一直護在項梁身邊的宋陽部五千刀盾手外,鍾離昧部五千甲士隻餘三千,王博部五千伏虎營隻剩二千五百人,而在南城激戰最久的虞子期所部,更是隻幸存下來了可憐的一千二百人。
這些可都是項羽花費了無數苦心和精力操訓出來的精兵強將啊!
當慣了前鋒的鍾離昧所部三千甲士這會也都是疲憊不堪,將虞子期所部臨時歸入伏虎營統率,項羽將休整充足的五千中軍交由穩重、精明的虞子期指揮沿大河岸邊向東急奔而去。
虞子期的任務,就是要率五千精銳的烈日軍中軍搶占平陰渡東邊七十裏外的一處小型渡口——長清渡,那裏是離東阿城最近的一條渡河捷徑。
雖然渡口小了點,不過此時項梁的麾下可再也沒有那百萬大軍了。真正能從東阿城逃至長清渡的楚軍,若是能有個七八萬人就僥天之幸了。
趕到長清渡口時,虞子期終於長出了口氣。
長清渡口處依然安靜無比,除了大河還在一刻不停的向東流淌,渡口外的大片樹林寂靜一片。
長清渡處的河道平直,水流也很急,所以河上的渡橋就很窄。隻是以粗大的鐵鏈接接兩岸後,再將眾多老舊的河船並排係在鐵鏈上形成一條隨河水不停晃動的水上浮橋。
虞子期令軍卒們檢查渡橋後發現渡橋雖小,卻仍然很牢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因為河水太急,橋又較窄,一次隻能通過少量的軍卒。
派親衛向身後的項羽傳回消息後,項羽也同樣的將這個消息傳回項梁的身邊。得知渡口處尚還安全,鬆了口氣後,項梁與範增商議後,傳令項羽先率烈日軍過河警戒。
知道東阿城中的敗軍恐怕阻止不了秦軍精銳多少時間,為了盡快通過窄小的渡橋,盡可能將更多的軍卒送到對岸,項羽馬上下達了烈日軍先行渡河的軍令。
等項梁和範增率領行動較慢的文臣幕僚們趕到渡口時,除了項羽還帶著五百親衛焦急的等待著叔父的到來,烈日軍一萬七千多精銳已經全部安全抵達了大河南岸。
站在七十裏外的長清渡口,回首西望,東阿城方向那衝天而起的濃煙還是清晰可見。
項梁環顧身側,除了三千親衛和東城的三萬守軍外,原本的百萬大軍全都盡喪於章邯之手。縱是曆經世事沉浮,心性堅韌無比的武信君項梁,也同樣是悲從中來,忍不住仰天長歎不已。
看著仍在渡口處焦急等待自己的侄兒,項梁總算是止住了傷懷。自己的繼承人長大了,展現出了天下無雙的神勇和將材,自己就算是經此大敗,隻要平安回到楚地,登高一呼之下,未必沒有東山再起之機。
想到此處,平複了一下心情,項梁欣慰的向著侄兒露出了一個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