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鄭德璘(2 / 3)

【譯文】

唐德宗貞元年間,長沙有個書生姓鄭,名德璘。他有個表親住在武昌,每年他都要去探望一次這位表親。途中要穿渡洞庭湖,經過湘潭。他每次過洞庭湖時,幾乎都能碰到一個老頭,搖著條小船,在賣紅菱和芡實。這位老人頭發花白,但臉色卻紅潤細嫩,就像個少年郎一般。鄭德璘覺得他和常人不一樣,經常同他閑聊。德璘問他道:“你船上不帶糧米,那都吃些什麼?”老頭回答:“我從不吃五穀雜糧,隻吃些紅菱、芡實。”德璘喜歡飲酒,每次到武昌去,總要帶上些好酒在路上自斟自飲。他每次遇見老頭後,總是要請老人一塊喝上幾杯的。那老頭每次喝他的酒,從不推辭,也從不道謝。

有一次,鄭德璘到武昌探親後返回長沙。在途中,船隻停在黃鶴樓下,旁邊還停了兩艘大船。一隻船上的客人姓韋,是個鹽商,要往湘潭去。那天晚上,姓韋的商人到臨近的船上去與朋友飲酒話別,船上隻留下他的女兒。過了一會兒,隔壁船上那位朋友的女兒走過來,與韋家女兒道別。兩個女孩子到了一起,親親熱熱,有說有笑,一直聊到半夜。忽然間,她們聽到江麵上有位秀才在吟頌詩句,便靜心聽起來。那詩的大意是:“忽然間覺得有什麼東西碰到我的船上,這時候風平浪靜,月色微茫。在那幽深的江上,也還可以消愁解悶,因為撿到一束芙蓉花,香氣沾滿了我的衣裳。”鄰船的那個女孩子寫得一手好字,便從韋家女郎梳妝匣中隨手拿了一張紅紙,把聽到的詩句寫了下來。天亮後,兩隻大船就各奔東西了。德璘的船和韋家的船是同路,便一同動身趕路。兩天後的黃昏,兩家的船停在洞庭湖畔,而且離得很近。韋家的女兒長得如花似玉,那肌膚白如玉,容貌像出水的蓮花,十分招人喜愛。她正在船窗口垂釣,被鄭德璘看到了。德璘偷看了許久,不由地心生愛慕之意。於是,他取出一尺紅絲綢,在上麵題上一首詩。詩的大意是:“美人手持釣竿靠著船窗,就像那美麗的芙蓉花怒放在長江上。既然仙女能解下佩玉送給交甫,我也請求你贈我明珠一雙。”寫好後,便設法將紅綢扔到女郎的魚鉤上。韋家女子拿到紅綢後,把上麵的詩念了又念,但隻能念得出來,卻不明白詩中的意思。她便把紅纏布纏在自己的臂膀上,非常珍愛它。

第二天一早,天氣發生變化,韋家的船著急趕路,扯起風帆,匆匆開走了。風越刮越猛,湖中波浪翻騰,使人害怕。德璘的船太小,不敢隨他們一同渡湖,所以心生無限煩惱。黃昏時分,有個打魚的人告訴德璘說:“那艘客商的大船,剛開出去不長時間,便遇到了風浪,一家人都沉沒在洞庭湖底了。”德璘聽後吃驚不小,神思恍惚,悲傷之情難以控製。

當天夜裏,他寫下兩首詩,用以悼念那遇難的韋家女郎。然後,他把酒灑在湖上祭奠一番,接著把那兩首詩投入水中。鄭德璘對那女子的真摯感情和一片誠意,使水中的神靈動了惻隱之心,便把那詩送到水府中去。洞庭君閱後,便把最近淹死的幾個女子喚來,問道:“你們當中,到底誰是鄭先生所喜愛的人呢!”韋氏一時搞不清洞庭君問這個的意思是什麼,所以沒有搭聲。後來,水府中一個管事的發現韋氏胳膊上纏著的紅綢子,便知道她便是鄭德璘喜歡的那位姑娘,就報告了洞庭君。洞庭君對韋氏說道:“鄭德璘將來是要做我們這一帶的官吏,而且從前我與他還有一段不淺的交情,我不得不想辦法救活你,叫你回去和德璘團聚。”於是,他便吩咐主管這事的人帶上韋氏,把她送給鄭先生。這時,韋氏抬起頭看那洞庭君,原來是個老頭兒。她跟隨著主管很快地跑出水府,一路上沒遇上任何阻礙。他們走了好長一段路後,韋氏看見前麵出現一個很大很大的水池擋住去路。那水池顏色碧綠,又深又寬。正在猶豫之間,她被帶路的那人猛地一推,跌落在水池中。她在水中忽沉忽浮,非常難受。當時已是三更天了。鄭德璘日夜思念韋家女子,所以尚未入睡,不停地低吟著悼念韋氏的詩句。忽然,他覺得有個東西撞在船上。因已夜深,船上的人們都進入了夢鄉,他便獨自一人,拿上燈燭到船頭看。隻見水麵上漂浮著一件彩色繡花的衣服,很像個人落在水中,他不由地嚇出一身冷汗來。他壯著膽子,急忙將那人救了上來,仔細一看,竟是韋家的女郎,臂膀上還纏著那塊紅綢布。他真是喜出望外,高興得不知該如何是好。過了好長時間,韋氏方才蘇醒過來。等到天亮以後,她開始講話了。她對鄭德璘說:“我們遇到了大風浪,船被打沉,全家人都成了水鬼。後來不知為什麼,洞庭君找到我,告訴我你跟他交情很深,為了感謝你,又救活了我的性命。”鄭德璘心想:“這洞庭君到底是什麼人?他怎麼會與我有交情?”思來想去,始終弄不明白。後來,他還是娶那女子作妻子,帶回到長沙老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