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鄭又玄因故被免去官職。寄居在濛陽郡的一個寺廟裏。又玄平日裏喜歡研究黃老道學,這時丟了官職,便想出家修行,以解脫心中的煩惱。當時,有位姓吳的道士,道術高明,在蜀地很有名氣。吳道士住在蜀門山,鄭又玄便趕去求見,並表示願意拜他為師。吳道士見又玄態度懇切,答應收他為徒。同時囑咐道:“你既然一心向道,就應隱居山林,遠離塵世,專心修行,再不可去追逐那功名利祿了。”又玄拜謝道:“先生諄諄教導,弟子終生銘記在心。既入道家之門,一定謹遵道規。先生您是個道行高明之人,我願永遠留在你的身邊修行。”吳道士見又玄既有才學,而且修道意誌堅決,以為是收了個好弟子,因而心中高興,欣然應允將又玄留在自己身邊。開始,又玄果然履行諾言,不僅修道虔誠認真,而且對一些灑掃雜役也總是搶著去幹。因此,吳道士十分滿意。這樣,鄭又玄在蜀門山一住就是十五年。後來,隨著歲月的流逝,又玄學道的意誌慢慢動搖,漸漸地鬆懈下來。吳道士查覺出來,曾幾次好言規勸,但又玄卻不見有悔改之意。一天,吳道士把他叫去,十分嚴肅地說道:“你心中不寧,又思紅塵,辜負了我的一片苦心。既然你不能堅持自己的決心,就算是繼續留在山林,對你也是沒什麼好處了。我也不必再強留,就請你下山去吧!”鄭又玄辭別了師傅,重新回到濛陽郡,再次過上吃喝玩樂,自由自在的日子來。
過了一段日子,又玄又想再謀個官職,便東行到長安去。途中,一天他路過褒城,因為天色不早,便到一家客店中住宿休息。在那裏,他遇見一個小孩,才十多歲,長得十分清秀,非常惹人喜愛。又玄跟這孩子交談,發現小孩不僅言語條理清晰,而且思維敏捷,知識豐富,聰明過人。又玄覺得自己比這小孩差遠了,所以他跟小孩談話時顯得虛心多了,再不像從前那麼氣盛高傲、目中無人。談過一會兒後,那小孩忽然對又玄說道:“我跟你相識已經許多年了,不知你是否還能記得住?”又玄說:“你不過十來歲,我在蜀門山修道就十五年,怎麼可能跟你是老相識呢?”孩子說道:“我前生是在閭丘氏家,住在長安城中,跟你是同學。那時你嫌我貧賤,門第沒有你高貴,說我不配做你的同學,並三番五次地羞辱我。後來,我又做了仇家的兒子,與你在郡中一起共事,還送你不少財物,為的是改變你對我的看法,咱們也好以朋友之禮相待。可想不到,你對我不但不以禮相待,而且還當著那麼多人的麵罵我是市井小民,叫我下不來台。你為什麼狂妄自大到這種地步!真叫人不可理解。”又玄一聽大心中大驚,再三向小孩謝罪道:“你說的確有其事,這實在全是我的罪過。”又玄又問道:“這事也真怪,你是怎麼知道以前這些事情呢?”那小孩說道:“告訴你吧,我本是天上神仙。原來看你有成仙的氣質,我才降臨人間,要和你交朋友,然後再把成仙的秘訣傳授給你。可沒想到你如此驕傲,不堪造就,所以不能得道。這也太可悲了!”說完,那小孩就不見了。又玄猛然醒悟,感到萬分羞愧,不久便憂鬱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