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世間奇人異事(36)(2 / 3)

更神奇的是,有些夜蛾還“裝備”有“電子幹擾裝置”。在它們的足關節上,有一種特殊的振動器,它發出的聲音對蝙蝠的回聲定位能產生幹擾作用。有些夜蛾更具備“隱形”的能力——它們渾身長滿的絨毛可以吸收超越波,使蝙蝠得不到足夠強度的回聲。

動物的神奇本領太多了,足可以編出一本專著來。當今方興未艾的仿生學研究,正是人類向動物的學習。遺憾的是,仿生學側重於研究動物本領的特點及其借鑒意義,而忽視了這些本領是如何產生的。也許可以歸納為八個字吧:造化之精、進化之奇!

不明生物現象

在巴斯德之前,人類對微生物幾乎一無所知。時至今日,人類對微生物的係統研究也不過100年的功夫,未知的東西還有很多。

至於怪異生物,是指那些根據目前人類對生物的三類劃分法——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尚無法明確定性的生物。它們可能來自未知的世界,也可能是自然界中的未知生物。

微生物之謎

巴斯德(1822—1895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近代微生學的奠基人。他在微生物發酵和病原微生物方麵的研究,奠定了工業微生物學和醫用微生物學的基礎,並開創了微生物生理學。晚年,他還在狂犬病疫苗的研究上做出了貢獻。

事實上,在巴斯德開創性的工作開展以前,人類對食物變質、酒類發酵、疾病傳播這類現象莫名其妙,隻能歸於“自然發生”。這也難怪,在微觀世界生存的小生物,本來就難以被人們發現;連巴斯德的進展,也得益於顯微鏡的發明。

在巴斯德之後,微生物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傳染病防治、抗病毒藥物的誕生、生化武器的發明……但是沒有人敢說,人類對微生物的認識已經十分透徹。一個事實是:人類在與病毒作鬥爭的過程中,似乎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病毒不斷增強著自身的抗藥性,而且品種不斷翻新,令人類疲於應付,有些病毒至今仍如洪水猛獸,無以禦之。

目前,人類麵臨的最可怕的疾病,不是艾滋病、狂犬病、癌症、非典型性肺炎、白血病……因為它們要麼可以預防,如狂犬病;要麼可以治療,如非典型性肺炎;要麼病程長,病人尚有一個生存期,如艾滋病。被國際醫學界列為最可怕的三大疾病都屬於病毒性傳染病:拉塞病、馬爾堡病和埃波拉出血熱。

拉塞病是於1969年在非洲尼日利亞一個叫“拉塞”的村子裏發現的。病人起初背部劇痛,然後擴展到胸部,體溫不斷升高,口中布滿黃色小膿包,白血球大量減少,血液黏稠度增強,失去循環能力,最後窒息而死。

對病人的血樣化驗發現,血小板上有許多像衣服被蟲蛀了一樣的小孔。病毒在顯微鏡下放大10萬倍後,看起來像網球,周圍有很細很細的絨毛。病毒的傳染能力極強,以至於一個美國研究小組剛從事該病毒的研究,研究人員就因感染而全部身亡。

令人不解的是,患拉塞病的多是白種人,黃種人也有少許患者,黑種人卻不被傳染。該病最先在尼日利亞發現時,死者也是一名美國護士。到目前為止,醫學家對拉塞病仍束手無策。

除了拉塞病之外,還有兩種令人恐懼的傳染病:馬爾堡病和埃波拉出血熱。

馬爾堡病是1967年在德國小鎮馬爾堡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發現的,病原體是來自非洲的一隻供實驗用的猴子,至今研究人員仍未對該病毒作出精確的分類。

埃波拉出血熱是1976年6月27日在非洲蘇丹南部發現的,病原體是老鼠。這種急性病毒性傳染病蔓延迅速,病程極短,死亡率高。

所幸的是,以上三種可怕的疾病,由於及時切斷了傳播途徑,沒有爆發,但仍是一大隱患。隻要人類未能徹底弄清病因,找不到控製這些病毒的辦法,潛在的危險依然存在。

微生物領域的謎團還有很多。或許正因為它們“微小”,才更加難以認清其廬山真麵目。

“肉團”之謎

1992年8月X日,陝西省周至縣尚村鄉張寨村的杜戰盟,在渭河中打撈浮柴時,發現一堆“肉團”。經品嚐無異味,在家裏放了三天後,“肉團”竟自行增重十多千克。對這一奇事,媒體曾作了報道。一些專家認為,這是極其罕見的大型粘菌複合體。關於它的曆史記載,古今中外也僅有兩例:我國唐代《本草拾遺》中談及的“鬼尿”和1973年美國《新聞周刊》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