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盧汝弼(1 / 1)

盧汝弼字子諧,範陽(今河北涿縣)人。景福進士。官祠部員外郎、知製誥。後依李克用,曾任節度副使。今存詩八首。

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其四)

盧汝弼

朔風吹雪透刀瘢,飲馬長城窟更寒[1]。

半夜火來知有敵,一時齊保賀蘭山[2]。

注釋:[1]刀瘢:邊塞將士殺敵過程中受刀傷以後留下的瘢痕。[2]火:指烽火台上的煙火。烽火台建在視野開闊的高處,如遇敵來白天舉煙,晚上點火以報警。

鑒賞:這是一首歌唱不畏艱險的英雄主義、充滿積極樂觀精神的情景詩。

邊塞派詩人中盧汝弼算是最晚的。詩題名“怨”,卻毫無邊怨哀愁之情。

前二句描寫北地嚴寒,多大風雪,這是許多邊塞詩人都曾寫過的情景,但總沒有風吹飛雪、雪借風勢,而至於穿透刀瘢鑽心般疼痛這種形容使人印象深刻。邊疆將士身經百戰,留下累累瘢痕,已經痛苦萬狀,現在風雪穿透戰袍,再從刀瘢處鑽透身心,加倍地寫出了他們的這種痛苦;次句是從古樂府“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句化來,加一“更”字以增其寒意,對邊塞嚴寒作了極致的形容,為後二句蓄了勢。

後二句敘述烽火夜燃,傳來敵人夜襲的警報,邊塞將士緊急動員,齊心協力共保賀蘭山地帶祖國山河不失的情景。“一時”猶言同時,沒有先後,行動迅速;“齊”猶言共同,齊心協力毫無例外。表現出邊塞將士們在上述極端困難的自然條件下團結一致,共同奮起對敵的壯士豪情。

全詩格調急促高亢,寫艱苦,是為了表現將士們不畏艱苦。全詩語意新奇超絕,寫常景而終究不落俗套。故為好詩。西鄙人意為西部邊邑的老百姓,實際上是一個不知名的民間作者。

哥舒歌[1]

西鄙人

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2]。

注釋:[1]哥舒歌:即歌頌哥舒翰的歌。[2]臨洮:今甘肅氓縣。

鑒賞:哥舒,即哥舒翰,突厥人,原為名將王忠嗣的部下。天寶六年(747),因王忠嗣被革職,唐玄宗命他為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在對吐蕃的戰爭中,無疑有窮兵黷武的一麵,但也不能排除其安定邊境、抵禦吐蕃侵擾功勳卓著的一麵。《舊唐書·哥舒翰傳》中載:“先是吐蕃每至麥熟時,即率部眾至積石軍獲取之,其呼為吐蕃麥莊,前後無敢拒之者。”後來遭到哥舒翰的“伏兵邀擊”,保護了莊稼。由於哥舒翰多次擊退吐蕃侵擾,致使“吐蕃屏足不敢近青海。”因此,當時就有民謠說“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吐蕃總殺卻,更築兩重壕”。西鄙人的這首《哥舒歌》大概就是在這首民謠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關於這首詩具體的寫作背景,《全唐詩》中說:“天寶中,哥舒翰為安西節度使,控地數千裏,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此”。

“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用北鬥七星起興,表現了哥舒翰的威望及邊地百姓對他的敬仰。在描寫哥舒翰的英勇善戰的時候,作者沒有正麵寫他作戰的具體情況,而從側麵用北鬥七星高懸,哥舒翰深夜握著刀或行軍或察看敵情來烘托出一個戰功卓著,威武勇敢的將軍的形象。這是很成功的藝術手法,正像用“盤馬彎弓”表現一個人的武功高強一樣有效。“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窺牧馬”指吐蕃越境放牧,其含意是指吐蕃的侵擾活動。這兩句描寫哥舒翰到邊境後對吐蕃的威懾力,因為吐蕃多次遭到哥舒翰的打擊,不敢再侵擾邊境。

這首詩雖經作者加工,但其樸素自然,明朗而又含蓄的風格依然具有濃鬱的民歌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