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經過高廷談判而退出巴伐利亞的查理大公部五萬敗軍生怕法軍突然翻臉,以至於奧地利全軍上下在撤退時一路狂奔,即使進入了奧地利境內也不敢稍作停留。直至8月8日,查理大公麾下的這五萬殘軍終於灰頭土臉的返回了維·也納,也代表著北方戰場的徹底結束。
然而德意誌戰區的結局卻沒有帶給奧地利政府和損失成正比的收獲,反而給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雪上加霜。德意誌戰場全麵潰敗,巴伐利亞全境被法軍占領,蘇爾特的巴登軍團重兵壓境,再加上奧地利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帝國朝野上下一片震驚。特別是奧地利皇室、宮廷貴族,人人自危,生怕萊茵軍團乘此機會,長驅直入,直搗維·也納,徹底結束這個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
然而奧地利帝國朝廷接下來的反應也就如同布裏昂預想的一樣,首先為了暫時平息百姓、軍隊、貴族對於戰爭失利的憤怒,自然首先要拿前線統帥開刀。因此,帝國皇帝弗朗西斯二世不得已下令將查理大公送上了軍事法庭,在裝模做樣的審判之後便從輕發落,僅僅是扣下了查理大公一年的封地收入與宮廷年金,並撤去了其陸軍部職務、開除出了軍隊。最後,象征性的將查理大公以罪犯的身份流放到了匈牙利,並下了規定沒有皇帝的召喚不得擅自返回維·也納。
此外,弗朗西斯二世自然了解查理大公優秀的領軍能力,如今撤去查理就無非是自斷一臂,但是以目前的局勢也隻能先委屈一下查理大公了。但是,帝國軍隊又不可一日群龍無首,然而奧地利將領中盡是酒囊飯袋的平庸之輩或者是憑資格上位,且目中無人的頑固老將,皆不是目前能挽救帝國危局的合適人選。
在左右權衡之後,弗朗西斯這才任命了長期跟隨查理大公的施瓦岑貝格親王晉升上·將,暫代奧軍總司令一職,命其迅速收攏整合從德意誌前線撤回來的奧地利殘軍,收集失散了的士兵,並負責在短時間內從帝國各地內征召青年入伍,準備重建軍隊。
雖說奧皇的這一番決定引得朝野上下的老將一致反對,但是頂著朝廷的壓力,弗朗西斯二世依然下達了這項旨意,畢竟這個時候施瓦岑貝格親王確實是除了查理大公之外擔任奧地利統帥的最佳人選,而且查理大公在就被流放之前也屢次向奧皇推薦。
其過硬的軍事素養從這個年輕將領的履曆就不難看出。1771年生於維·也納,出身於神聖羅馬帝國大貴族世家。1787年加入奧地利陸軍,1788年進入帝國騎兵隊,在拉西伯爵的指揮下參與了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作戰英勇。1792年晉升為少校。在1793年第一次反法聯盟戰爭,他擔任科堡的駐守軍指揮官。1794年,他又率領部隊數次擊敗法軍,其中在康布雷齊戰役中一次擊潰法軍一個師,擊斃三千餘人,在奧軍中威名大振。
毫不客氣的說,施瓦岑貝格的軍事素養不但能與查理大公不相上下,甚至奧軍中那些老元帥們都無法與他相提並論,乃是奧軍指揮官中的佼佼者。隻不過,施瓦岑貝格親王的名氣比起查理大公來要遠遠小得多,而且無論是指揮大部隊的經驗、戰績都暫時沒有能達到查理大公的水平。
這樣一來,再加上兩人貴族地位的差別,雖說兩人同為奧軍少壯派的代表性軍事將領,但是卻無法得到相同程度的重用。
然而當弗朗西斯二世在召開緊急會議之後,將施瓦岑貝格親王單獨留下來,仍懷有希望的問道:“親王,如果戰爭繼續進行下去,帝國對法蘭西有多少勝算?請你一定要說實話,隻要不把戰火燒到維·也納,即使在帝國本土作戰也沒有問題。”
施瓦岑貝格點了點頭,在認真的思慮之後給了弗朗西斯一個很現實的答複:“陛下,恕我直言,如果戰爭繼續下去,除非您願意讓維·也納被戰火毀滅,要不然我們絕不可能對抗強大的法國軍隊。或許梅特涅閣下已經向您建議過了,目前我們最好的出路也隻有和談,隻要這樣才能保存帝國的安全。”
聽到回答,弗朗西斯的眼神瞬間黯淡了下來,嘴裏還在念叨著:“可是我們在南方還沒有輸,維爾姆澤元帥的十萬部隊還在曼圖亞和拿破侖作戰。。。。。”
“陛下,可是現在在我們邊境就駐紮著三萬餘法國精銳部隊,我們完全沒有實力擊敗他們,更不要提慕尼黑的萊茵軍團的十萬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