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布裏昂也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當沒有看見罷了。
布裏昂的思緒再回到蘇爾特在最後的要求當中,而腦海中的浮現出的第一個決斷便是否定,而且也絕不會再做猶豫。
作為一方統帥的布裏昂自然了解蘇爾特過人的軍事能力,再加上此時奧地利帝國的軍隊恐怕已經盡數損失在了德意誌戰場。即使南線意大利戰場還有維爾姆澤的十萬大軍,但是仍守在曼圖亞要塞一線與拿破侖軍團始終保持對峙局麵,根本抽調不出來。至於目前仍被萊茵軍團圍困在慕尼黑城內的查理大公部,那就更甭提了,沒等著奧地利後方的援軍就不錯了。
一旦蘇爾特大軍真的踏入奧地利境內,那麼必將長驅直入,直至攻占維·也納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徹底垮掉也都在布裏昂的預料範圍之內。在一般人看來這確實是千載難逢的良機,但是布裏昂卻絕不允許蘇爾特的繼續進軍。
其一,布裏昂雖說重用蘇爾特,但是對於軍權還是牢牢地把握在手,能讓蘇爾特指揮一個巴登軍團已經是最大限度的授權了。如果讓蘇爾特得到萊茵軍團一半的軍隊的獨立指揮權,不但會令貝爾納多特等下屬不滿,更加會在軍團中瓦解布裏昂的最高權威。
要知道納拉師團、儒貝爾師團以及蘇爾特的巴登軍團這三支部隊原本就同屬巴登一係,而第一師、第三師則屬於正統的萊茵派係,但是卻都以布裏昂作為統一的領袖所絕對服從。萊茵派係中第一師、第三師存在矛盾、明爭暗鬥,而巴登派係卻與之大不相同。原因便是,蘇爾特在巴登訓練八萬新軍之時就作為總負責人。
以至於蘇爾特雖然剛剛率軍前來,但是卻在巴登派係中得到了極高的地位。毫不誇張的說,蘇爾特已經具有了作為巴登這數萬大軍領袖的資格,但是卻隻是雛形而已,沒有勢力的根基。
一旦讓這六萬餘人任由蘇爾特調度,那麼就無疑將蘇爾特推上了萊茵軍團中巴登派係的正統的領袖地位,到時軍團中甚至會出現兩個指揮部的混亂局麵,這種狀況絕不是布裏昂願意看到的。
其二,慕尼黑的圍困奧軍的問題尚未解決,第一師與第三師根本無法抽調出去,這也就意味著蘇爾特部將在奧地利本土進行一場失去後援戰爭。遇到強弩之末的奧軍當然沒什麼,但是壞就壞在奧地利民眾組成遊擊隊與軍隊一起反抗法軍。
畢竟法軍已經將奧軍趕出了本土直到德意誌戰場,這場衛國戰爭再打下去也就變成了侵略戰爭了。別看現在奧地利帝國內亂不斷,要是六萬法軍真的殺入奧地利。除了速戰速決,要不然在失去援軍的情況下多半要被當地民眾給拖垮掉。
其三便是要看普魯士、英吉利以及俄羅斯的態度了,雖說這三國當中唯有英吉利一直支持奧地利對法作戰,而普魯士也極為樂意看到奧地利的衰弱,甚至滅亡。但是無論怎樣,這歐洲三大國決不允許法國代替奧地利成為歐洲霸主。
布裏昂心中深知,目前對付奧地利事小。然而一旦英、普、俄三國重新結成反法聯盟,那麼法國將會直接麵對超過三倍的敵人。這也就意味著,布裏昂的萊茵軍團也將麵臨三國聯軍超過三十萬大軍的進攻。雖然這樣的情況發生的幾率會很小,但是到時候,萊茵軍團就算是能贏下來,恐怕至少又要付出五萬士兵的代價。
然而萊茵軍團無論損失多少士兵,在遠在巴黎日夜笙歌的政治家們的眼中恐怕隻是一串數字而已,區別僅僅是這一串數字能關係到他們能否繼續安然的享受窮奢極欲的生活。
可是,布裏昂卻會心痛,不僅僅是因為他在戰場上經過槍林彈雨的磨煉,明白戰爭的殘酷,更加是因為萊茵軍團中的每一個士兵身上幾乎都有他的心血。可以說,萊茵軍團就是布裏昂的私人部隊。
布裏昂思考了一會,然後看著麥克唐納說道:“這樣吧,讓蘇爾特部停止向奧地利進攻。羅森海姆會戰剛剛結束,士兵們已經夠疲勞的了,就讓他們邊界的薩爾茨堡休整待命吧。慕尼黑這邊我看圍困查理大公部的防線有些緊張,就讓納拉師團與儒貝爾師團趕緊撤回來。其後命令蘇爾特,決不允許巴登軍團在進軍奧地利一步,等候指揮總部的下一步指示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