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混跡在東漢末年 第十四章 初入洛陽(3 / 3)

可但凡大家大戶,每日所消耗的銀錢並不見少,光靠收取田租自是遠遠不足。這便讓一些日常開支上捉襟見肘大戶人家開始想法設法,讓自己的家仆等心腹之人以自己的名義在外經商,自己則利用官府中的人脈資源為其鋪路開道。如此一來非但有了收入,也不玷汙名聲,當真是兩全其美之事。

以致到了這東漢年間,此風竟然風靡一時,沒有哪個大族不在郡城置辦些產業的。

而這不大不小的絲綢店,正是郭家在京城置辦的產業之一。郭家每年從南方荊襄之地廉價收來蠶絲,運往洛陽後加工成為綢緞高價賣出,以此牟取暴利,倒也是筆不菲的收入。

經營這處絲綢店的正是侍奉郭府二十幾年的一名老仆,郭嘉的父親正是見他誠實可靠,辦事穩妥,所以才放心將此產業盡交給他打理。這老仆聽手下說門外有人拿著少爺的書信前來求見,忙站起身迎了出去。待看過郭嘉的親筆書信後,老仆便客客氣氣的將趙瀚請了進來,口口聲聲自稱老仆,委實恭謙異常。

趙瀚卻是有些不好意思了。這次自己來不過是蹭吃蹭住來打秋風的,讓人家主人對自己這麼客氣哪裏消受的起。聽到旁人都喊他忠叔便也跟著喊起。那忠叔起初還不肯,稱少爺在信中稱呼趙瀚為兄長,那便是自家的貴客,自己一介奴仆如何擔得起“忠叔”的稱呼。

可趙瀚執意如此,他無奈下也隻好作罷。雖說嘴上不說,心中卻是受用的很,對趙瀚也頗有些好感。

畢竟他久在洛陽,生意也是日漸興隆,每日所見的不是權貴官宦就是他們的夫人小姐,趙瀚一介窮酸士子他還真心看不上眼。若非他為人謹慎從來不忘自己是郭家的奴仆,否則也不會僅僅因為郭嘉的一封信就對趙瀚如此禮遇有加。

如今趙瀚既然知情識趣懂得進退,並沒有仗著是少爺的朋友就傲慢無禮,這點倒是頗為讓他滿意,對趙瀚也就愈發的禮遇起來了。

這處綢緞店與住宅融為一體,街邊的房屋便為店麵,前院為倉庫和蠶絲加工之處,後院則為住宅。忠叔特意在後院挑了一處清淨素雅些的屋子,用來做為趙瀚寢居之處,又吩咐一個十餘歲的小丫鬟環兒來伺候他的寢居,顯然對趙瀚很是上心。

這環兒雖然年紀幼小,卻是出身窮苦農家的苦孩子,所以做事情極為盡心,每日都將趙瀚的起居膳食照顧的妥妥當當的。她開始見趙瀚長的高高大大的還有些害怕,相處幾天後才發現趙瀚是個脾氣極好的人,漸漸的也就沒有那麼拘束了。到底是十來歲的小姑娘,性情活潑的很,每日趙瀚逗她說笑也能解悶。

趙瀚在綢緞店休息的這二三日裏,閑來無事,便仔細的想了想今後的打算。

原本他被郭嘉的一番話所激,心中燃起了雄心壯誌,想要借著自己的才能和先知在這個時代闖出一番事業,拯救萬千子民於水火之中。當時頭腦一發熱就朝著洛陽而來,如今到了洛陽冷靜下來細細一想,卻又不知從何下手。

要知道這個時代為官基本上都是靠著當地官員的舉薦察舉,也就是漢帝國自武帝時期綿延沿襲了二百餘年的所謂察舉製度。察舉製共分為孝廉、茂才、察廉、光祿四行,其中茂才和光祿並不常設,察廉是針對在職官吏,舉孝廉才是官員最重要的選拔途徑,朝廷八成以上的官員皆來自於此。

所謂舉孝廉,就是各地州郡長官按照朝廷規定,以每二十萬戶為單位每年要向朝廷推舉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職。被舉之學子,本身除了博學多才外,更要須孝順父母,行為清廉,故稱為孝廉。孝廉出身的官吏,更被認為是正途、清流,很被看重。而那些靠著家族勢力繞過此節為官的官宦子弟,則被士族們所不齒,其中尤以宦官和外戚子弟居多。

舉孝廉最初確實為漢朝廷從民間選拔出了許多優異的人才,曆史上許多名臣皆是出身此途。可隨著漢朝廷的吏治敗壞,舉孝廉逐漸淪為了世族大家們分配利益的重要工具,凡是被舉薦者,幾乎無一是寒門出身,甚至許多人目不識丁都充斥其中,以至有童謠諷刺道: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所以像趙瀚這樣沒出身沒家事沒背景的三無人士,在仕途上的發展可想而知了,幾乎斷了他在東漢年間通過自我奮鬥考取“國家公務員”的途徑。

既然考舉不成,那唯有別辟蹊徑了,若是能得到個大人物的賞識,自然也就不愁沒有出路了。

隻是要得到所謂大人物的賞識談何容易,自己一個毫不相幹的人,總不能莫名其妙的跑到人家府上去毛遂自薦吧。就算自己博古通今學貫中西,這得也有人信呀,否則最大的可能是被人家用大棒子給亂棍打出。

趙瀚想了幾日,心中還是沒個主意。在家中待著也是悶氣,便向環兒打聽了些洛陽城中繁華熱鬧的酒肆,尋思著在家中閑等著也不是辦法,到不如去那些熱鬧的酒肆坐坐。

這時代的士子們大多附庸風雅,喜歡在酒肆中褒貶政事,自己去那的話,沒準能聽到些有用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