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老子的傳說(3 / 3)

小曾見有人提出問題,便不好隻順著自己的思路來說,便接過話頭說道:“啊!老子向孔子學習的事,其實也是傳說。據說,老子任了守藏室的主官後,孔子聽說老子博學,通今知古,便想去向老子求教。那時孔子也已經是各國有名的人物了,能夠來向自己求教,老子非常高興,不僅自己給孔子傳授了不少東西,還把大夫萇弘介紹給孔子,讓萇弘傳授音樂知識給孔子,同時,陪孔子參觀祭神的典禮,主孔子詳細了解周國祭祀的各種禮儀,使孔丘獲益不淺。臨別時,兩人依依不舍,老子一直把孔子送到黃河邊上,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孔子感歎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聽到孔子的歎息,老子說:‘人生天地之間,都是和天地一體的。天地,自然之物;人生,也是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就象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一樣,有何值得悲傷的呢?生於自然,死於自然,那麼本性就不會亂;不任自然,奔忙在仁義生死之間,那麼本性就會受到羈絆。功名始終放在心裏,那麼焦慮之情就會產生,利欲總是割舍不下,那麼就會徒增煩惱。’孔子辯解道:‘我憂慮的是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而自己不能有功於社會,不能為老百姓做點事情,所以才有人生短暫的感歎。’老子開導孔子說:‘天地沒有人去推它卻能夠自己往前走,太陽和月亮沒有人去點它卻能夠自己明亮,星星沒有人去排列它卻能夠有序分布,禽獸沒有人去製造它卻能自己出生,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哪裏需要人去操心呢?人之所以生、所以死、所以榮、所以辱,皆是自然之理、自然之道。順其自然,則國家就安寧,老百姓也就純樸,哪裏用得著一定要用禮儀教化去倡導仁義呢?如果津津樂道於用禮儀去傳導仁義,就和人的本性相差太遠了!這就像是打著鼓尋找逃跑的人一樣,鼓打得越響,逃跑的人就會跑得越愈遠!’老子的這一番話,並沒有完全讓孔子信服,但卻充分體現了他的無為而治的思想。為了使孔子能夠接受自己的思想,他又指著浩浩黃河對孔子說:‘你為啥不學一學水的好品德呢?’孔子不理解,問道:‘水有啥品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對萬物都有利而從來不爭功,這是它謙虛的品德;之所以江海能夠成為百穀之王,就是它能夠處於那些河穀之下。同時,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再堅強鋒利的東西都不能戰勝它,這是它柔美的品德;所以柔能克剛,弱能勝強。由於它沒有什麼固有的形狀,所以能夠進入到任何地方。從這裏可以知道,沒有言語的教誨,才是最有效的教導。’孔子聽後,深有感觸。盡管老子的一些思想也並沒有完全被孔子接受,但孔子此行,卻也取得了很大的收獲,回到魯國後,他的弟子問他是否見到了老子,孔子說見到了,學生問老子是什麼樣子,孔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走。走的可以用網去捕捉,遊的可以用鉤去釣,飛的可以用箭去射。至於龍,吾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龍乘風雲而上九天!我所到的老子,就像龍一樣,學識淵博得不知道有好深,誌趣高邈得不可揣摸,就象蛇隨時屈伸,象龍那樣能夠隨時應對變化。’並感歎到:‘老子,是我真正的老師!’”

聽小曾的這一番介紹,大家都感覺象雲裏霧裏一樣,感覺有些虛幻。不光是為小曾介紹中說到的老子所說的一番道理而深有感觸,也為孔子的虛心而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