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老子的傳說
“老子,又名老聃,相傳姓李,名耳,字伯陽,一般世人大多數人都叫他老子,神話裏稱他為太上老君。”小曾接著說道。“老子的生卒年代至今說法不一,大多認為他生於春秋末年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即今河南省鹿邑縣東太清宮鎮。傳說他身材高大,長耳大目,寬額頭,厚嘴唇。他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當於今天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孔子年輕和中年時曾經兩次專門到周都洛陽去拜訪並求學於老子,向他請教周朝的禮儀。後來老子見周王室日益衰落,便離開了國都洛陽。在西去的途中於函穀關著述了《道德經》上下篇,然後騎青牛出關,來到我們這座老君山。但因為這裏比較偏僻,在幾千年前那種隻能靠人走馬馱的年代,能夠從洛陽到函穀關,再來到我們山南這裏,知道的人當然就越來越少了,再加上我們這個地方的人那個時候並不知道老子在洛陽時就已經是名人了,因此,老子到這裏來後也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自然,當初的洛陽人也不知道老子到哪裏去了。這樣,不少史書上都說其不知所終,這也是正常的事了。傳說中老子活了七百多歲,也有說他活了三百多歲的,還有人說他就沒有死,至今還活著的。其實這些都是當時人或後來人的癔想。這也說明老子當時的名氣和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我們崇拜某個人,就總希望他能夠長命百歲,正如曆史上人們喊皇帝為萬歲一樣,實際上誰能夠萬歲呢?百歲都不得了了!”
小曾的這一段話,使董部長深有感觸,因此,他靜靜地點了點頭。當然其他人並沒有注意到。董部長點頭,有兩層意思:一是認為小曾剛才的比喻有道理。二是感覺小曾這個小女子很不錯,年紀輕輕的,卻能夠通過常人知曉的道理來讓人覺得他說的事可信。
“不過比較可信的說法是說他活了一百二十多歲。這個年齡,在當時的生活條件下已經是非常了不得的了。因此,就是現在人們都還在以老子的長壽為標準,隻要一說到長壽老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會是他。”小曾繼續說道:“據文獻記載:老子的父親叫老佐。公元前571年,因楚國起兵伐宋, 時任司馬的老佐挺身而出向宋平王請命禦敵,並攜帶家眷隨軍以示忠心,結果老佐被楚兵放暗箭射死,其時已懷有七月身孕的老佐夫人正處宋營軍帳,老佐陣亡,潰軍如潮,身邊的兩個侍女、十數家將和數十侍衛急忙駕車保護老夫人奔逃,當逃到了陳國的相邑(今河南鹿邑東)時,老佐夫人身邊已隻剩一名家將和兩個奴婢。由於悲痛和焦慮,再加上逃難途中的顛沛,老佐夫人早產了,這個早產的男嬰,便是老佐之子──老子。史書上記載那時是農曆2月15日。史書上說:老子降生時,‘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老夫人因見其雙耳長大,便為兒子起了個單名‘聃’,也就是耳朵長大的意思。所以後來人們大都把老子稱為老聃。但是,由於老瑞士出生於庚寅虎年(公元前571),親鄰們見他天生模樣虎頭虎腦,人們常呼之曰‘小狸兒’,意思是說他像‘小老虎’。慢慢地這個‘狸兒’的小名就被人們叫開了,而‘狸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的小名‘狸兒’便傳成了他的大名‘李耳’,並且一代一代地傳將了下來。”
不知誰說了一句:“啊!原來老子和老子的‘李耳’之名是這樣來的。”
“據說這是史書上說的——當然我沒有去看過史書。”小曾繼續說著:“還有傳說中說的。”
“那傳說又是如何說的呢?”常衛林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