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老君山遊覽
老君山位於山南縣城的西南麵,其所在的老君山脈,巍巍峨峨,橫亙西原。該山諸峰拱衛,終日雲纏霧繞,主峰老君山,又名天音山,海拔3192米,孤峰高聳,常年雲霧繚繞,山峰時隱時現,遙望如畫,宛如天宮。其自然風光險、峻、幽、奇,人文景觀隨處皆是,構成了一幅天然的洞天福地神仙境地的畫圖,為山南十大勝景之首,也為天籟市的十大勝景之首。相傳山上生有仙草,名曰粳稠,食之可以長生,故此山又叫粳稠山,至今山裏的老百姓每年都還要到山上去找尋這種類似靈芝類的植物。據說吃了它,近效可以醫治百病,遠效可以延年益壽。還據傳說,軒轅皇帝就是因為長期在此山采吃粳稠,並因此得以在此山修煉成仙。
山上的道教建築成群,廟宇規模宏大,氣勢不凡,盡管始建年代不詳,但曆經不同朝代的修繕,山上建築可以說在積各代之精華,薈曆朝之傑作。雖然據說在元朝仁宗年間、明代崇禎年間、清朝乾隆時期三次遭遇火災,使廟宇幾近損毀殆盡,但曆經後世多年的不斷修葺,不僅又慢慢地恢複了原有的規模和建築特點,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建築內容。再經過這幾年縣上不斷地引進客商開發、修葺,其規模據說早已超過了其在明清最旺盛時期的規模。其有名的建築物如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靈祖殿、三元殿、觀音殿、儒林祠等,都是宗教寺廟中的名建築。該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即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被確定為省級道教活動場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老君廟又被整體升格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導遊小曾一路上邊走邊介紹著老君山的一些情況,包括有關老君山的由來、老君山的傳說、老君山的地理特點等等。由於小曾出色的介紹,使考察組一行對老君山有了一些印象深刻的初步了解,並且一行人在不知不覺之間就來了老君山腳下。
盡管考察組一行算是到得比較早的,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山門前已經有不少遊客在等待著排隊上車,幾輛載著遊客的大巴車也正在門口下客,而景區內好上百輛的景區觀光車早已在大門內兩三百米遠的大場地裏順字排開,停在那裏等待著遊客的進入。
宏大的山門,古舊的廟宇,紅柱碧瓦,巍巍地聳立著,在早晨陽光的照耀下,放射著熠熠的紅光、藍光,讓人一看就顯得神秘。大門正中“老君山”三個鎦金大字,雄健渾厚,遒勁有力,特別是那以篆轉隸的字體,配之以山門那修新如舊的風貌,更使山門顯得古樸悠遠,讓人遐想。據說“老君山”三個大字還是乾隆皇帝的筆禦親題呢!
“各位領導,我們就在山門前下車,我們的考察也就從這裏開始。”導遊小曾招呼著大家,並且說的是考察而不是參觀或觀賞或遊覽之類,可想是縣上已經給小姑娘打了招呼,這些遊客是來考察的,不是到老君山旅遊觀光的。
一下車,大家就忙著站在最恰當的位置,照相留影。大家都希望留下自己這一次到老君山的珍貴紀念,他們中不少人包括小王都是早就聽說過老君山的美名,但卻一直沒有機會來觀覽,這次終於有機會來了,自然不會白白地來一次,都希望能夠把最美好的倩影留下來。因此,一行人先是各自找同行的人給自己照相,後又覺得考察組一行好不容易到老君山這個有名的地方來一趟,應該一起合個影留念。而董禮友作為領導,並沒有和他一樣去忙著照相留影,而是靜靜地等在旁邊看大家照相。後來大家提出合影留念,他也沒有反對,而是很配合地站在了主要位置,考察組的其他同誌則以董部長為中心,自覺地站在董部長的左右。合影後,考察組的每一個同誌又都單獨和董部長合影。這期間,自己帶了相機的同誌還在山門前忙著單獨照山門前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