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不明白,但必須執行。
又有人前來探視了,按要求他被帶到“特訓班”負責人的辦公室。來人是蔣集公社徐崗村的生產小隊長沈成友。
“特訓班”負責人問:“來看誰?”
沈成友答:“張永昌。”
又問:“誰指使的?”
又答:“良心。”
再問:“咋這樣說?”
再答:“他對俺村的老少爺們兒有救命之恩,現在他落難了,連看都不看不是壞良心嗎?”
這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故事。縣裏修百裏大堰時,正是饑餓最嚴重的時期,全縣唯一有炊煙的地方是水利建設工地。一天傍晚,徐崗村三十八名老人、孩子互相攙扶著摸向水利工地,想蹭口救命飯,這其中也有沈成友的老爹和孩子。離工地隻有一裏多路了,可老人們再也沒有力氣邁步,躺地上不動了,孩子們不敢再往前走。
沈成友的老爹硬撐著爬到工地,被張永昌看到。那時候,張永昌是水利工程指揮部的副指揮長,主管後勤保障。張永昌看著磨破了四肢的老人,毫不猶豫搬出剛出籠的半筐饅頭分給老老少少……
“特訓班”負責人不想再了解具體細節了,這些天他從探視群眾嘴裏聽到的關於“救命之恩”的動人故事太多了。他心裏早已清楚群眾的探視行為都是自發的,追查“幕後操縱者”純屬多餘,於是結束了談話。
但他還得按上麵的規定做,即便做做樣子也要“提審”張永昌核對情況。
張永昌被叫到提審室,按“特訓班”負責人的要求回答問題。
張永昌回憶說,那半筐饅頭是指揮部二十多人的晚餐定量,開飯時卻不見了,包括縣委第一書記楊守績在內的一群人隻好挨餓。炊事員嚇得跪在縣委第一書記楊守績麵前,楊守績卻扶起炊事員笑著說:“這些饅頭出了指揮部有可能變成‘救命飯’,大家餓一頓也算修一份功德。張永昌呀,以後不要都拿光,給大家留一口就不落意見了。”
他當時沒顧上想書記是咋看破的,頓時抽泣道:“大家是沒看到那個慘樣……”
“特訓班”負責人對張永昌說:“情況能對上就好。以後不允許接受群眾探視了,上麵這樣要求,就得執行。唉,看來我這差事往後不好幹啊。”
半年後,固始縣“特訓班”的150名在押幹部審查完畢,未能從中查出反革命分子。這一結果讓每一顆終日懸著的心都放下來,接下來大家盤算的就是何時能走出去。
然而情況很快又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固始縣“特訓班”的報告呈給上麵後,在“民主革命補課”運動領導小組坐鎮的省委領導看罷極不滿意,在報告上寫下這樣一句批語:不認真,不徹底,不成功。
沒過多久,“特訓班”負責人被調離,理由是他對“反革命嫌疑分子”有“同情傾向”。
這就意味著,固始縣的“民主革命補課”必須推倒重來,“特訓班”的氣氛又緊張起來,置身於此的人們又開始了提心吊膽的日子。
美好記憶當長存
“探監”的群眾絡繹不絕,著實體現了共產黨幹部隊伍在百姓心中的整體形象“光輝尚存”;蒙冤在押、驚辱之時的一首心曲“為人民服務”,也唱出了許多共產黨官員對百姓情感不淡。
倘若百姓盼著把官員送進牢獄,倘若官員把百姓視為“盤中魚肉”,還會出現以上場麵嗎?50年代的共產黨人,50年代的中國百姓,給曆史留下了唇齒相依的美好記憶,而這種美好記憶能否長續長存?思之得益,不思乃過,畢竟,今天人們的感受與50年代時已無法相提並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