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理想國家的構造與設想
蘇格拉底認為,國家之所以產生,是由於人們需要互助。一般來說,人有多種需求,自身又不能一一滿足,這樣,許多人便聯合成團體。聚居在一個地方生活,以互相滿足彼此的需求。這種聯合的團體就稱作國家,
國家既然是這類性質的組織,那就需要有從事各種行業的人組成,由此蘇格拉底談到了國家的構成問題。他把國家分成“健全的國家”和“奢華的國家”兩類。“健全的國家”又稱作必要的國家,它表明一個國家所必要的、起碼的人員構成狀況。這些成員包括:農夫、織匠、廢人、建屋者、木工、銑工、牧人、商人、小販、舟師、傭工等等。“健全的國家”是個樸實無華的國家,人們不會隻滿足於簡單純樸的生活,還要求過安樂舒適的生活,因此考察國家的構成還須考察一下“奢華的國家”。在“奢華的國家”中,人們需要食美味、衣錦繡求等其他享樂。國家的成員還應包括:製作珍美食物的廚師、繡織華麗衣服的繡工、築造宮殿樓閣的畫師、供人使役的奴仆和為人觀賞取樂的樂師、伶人、跳舞家、彈詞家等等。由於閑散的人口增多,本來是自給自足的國家便供不應求了,因而發生了爭奪鄰國土地的行為。戰爭的產生則需要軍隊,於是在完備的國家中,軍隊即國家的守衛者就是不可缺少的了。
蘇格拉底依照古希臘的傳統習慣,把教育內容分成音樂、體育兩大科目,並分別作了論述。
在古希臘,“音樂”一詞包括的內容甚廣,它直接指的是音樂、詩歌、文學;再擴大些,指的是智慧女神繆斯主管的一切學術、技藝。希臘人有時還把手工藝包含在內。蘇格拉底提出,要製訂一個取締文學詩歌之法,規定什麼內容可以提倡,什麼內容是應當禁止的。蘇格拉底認為,進行音樂(文學、詩歌)教育的目的在於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養人的良好品德。為此,他特別著重音樂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他認為,文藝的外觀之美,音韻之和,最易打動兒童柔嫩的心靈,如借之驅惡揚善,則不期然會使人從善加流,恰似涼風醒人而不自覺;反之,人浸淫於不道德之中,則似群羊充饑於毒草之上、逐日伺食,終有一日將達到不可救藥的地步。
蘇格拉底所說的“體育”和通常理解的也不同,它涉及的範圍更廣泛,不僅包括一般意義的運動項目,而且還含有身體保健之類的內容。因此,有的西方研究者認為,他所說的“體育”勿寧是指醫學領域的事情更恰當些。蘇格拉底根據守衛者的職責,規定了有關健身的基本要求,達到使他們的體質能勝任守衛者的工作,在出征作戰時能忍受風霜之苦、飲食之變。至於如何達到這一要求,他為了避免冗長乏味,隻擇其“大綱”略作說明(如不許嗜酒、吃美味食品等)便結束了。
(二)關於理想國實現的途徑
蘇格拉底認為,實現理想國的根本途徑是使哲學家擔任治國者或治國者學習哲學,而認識“善”的理念則是治國者學習的最高目標。因此,從第五章後半部分到第七章,蘇格拉底圍繞治國者的教育問題闡發了有名的“理念論”。
第一,什麼是“善”的理念?蘇格拉底帶著神秘的口氣指出,關於“善”的理念並不是可以用三言兩語所能說清楚的,許多人都昧於“善”的真義,我們也不可造次地對它解釋。
對於“善”的理念,蘇格拉底拒絕直接敘述它們,他隻用打比喻的辦法,借“善“之手來揣摩和說明“善”的理念是什麼,這個比喻也就是學者們稱作為“日喻”的。
蘇格拉底把整個世界兩重化,分為“可見世界”(即由可見的個別事物構成的世界)和“可知世界”(即由理念構成的世界),並把不同的認識對象和認識能力分別歸屬於這兩個不同的世界,他認為,所謂“善之子”即是可見世界裏的太陽,由於有太陽的光線照耀才使眼睛產生“能視力”(視覺能力),看到可見世界裏的個別事物。在蘇格拉底看來,用這個通俗的比喻就可以推想“善”的理念在可知世界裏的地位與作用,從而通曉“善”的理念是什麼了。蘇格拉底說:“人的靈魂就好比眼睛一樣。當它注視被真理與實在所照耀的對象時,它便能夠認識這些東西,了解它們,顯然是有了智慧。但是當它轉過來去看那變幻無常的暗淡世界的時候,它便模糊起來了,隻有動蕩不定的意見了,顯得好象是沒有智慧的東西了……現在我可以告訴你,這個給予認識的對象以真理並給予認識的主體以認識能力的東西,就是‘善’的理念。它乃是知識相真理的原因。真理相知識是好東西,但它卻是更好的東西。你雖然可以把它看成知識的對象,但是把它看成某種超乎真理與知識的東西才是恰當的。正如我們前麵的比喻把光和視覺看成好象太陽而不是太陽一樣,在這裏我們也可以把真理相知識看成好象‘善’但是卻不能把它們看成就是‘善’,‘善’是具有更高的價值和榮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