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1)(1 / 3)

思想大師檔案

全名孔丘

國別魯國

生卒年前551—前479

出生地魯國

經典評介

孔子(前551—前479),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整理《詩》、《禮》、《易》、《樂》、《春秋》儒家六部經典著作。致力於教育,首創私人講學。《論語》的思想影響著中國以至世界。孔子被尊稱為聖人。

思想大師簡介

30歲設壇講學,畢生傳授儒家思想,得弟子三千,賢者72人。

周遊列國14年。宣傳其以“仁政為核心,以正名”思想為主體的政治思想。使儒家思想進入政治領域。為西漢武帝以後,儒家成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打下基礎。

編定儒家經典六經:《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春秋》,除《樂經》失傳外,五經流傳至今,並成為後代讀書人必讀書目。

51歲仕魯從政,任大司寇,代行相事。

大師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劄觀樂於魯,歎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讚歎“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誌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讚他“博學”。

孔子15歲那年立誌發奮讀書,出人頭地,有一次,他向魯國樂官師襄子學彈一首名曲,一連彈奏了10日也不更換,師襄子建議他換個曲子,孔子說:我已經熟悉這支曲子了,但還沒有領悟它的技術。過了些時候,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又說:我還沒領悟它的用意。又過了些日子,孔子仍在彈那支曲子,師襄子不耐煩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悟它描寫的人物形象呢?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終於停下了,他說:我可以領悟到了,這人又高又大,皮膚黝黑,眼睛向上看,好像一統四方,這不就是周文王嗎?師襄子聽了非常驚訝,這支曲子就叫《文王操》哇。經過多年的努力,孔子終於精通了禮、樂、射、禦、書、數六藝,成為一位知識淵博、才華出眾的哲人。

孔子“三十而立”,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開創了春秋時代私人講學的先河,把受教育者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階層。顏路、曾子、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也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聲名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他向景公提出“正名”的政治主張。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欲使齊改變不君不臣的局麵。又說:“政在節財。”但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誌,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受學的,幾乎遍及各諸侯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製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仕魯從政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穀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占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製三桓,援引古製“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

Tip:收藏+分享20位思想大師之智慧人生,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