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西尼的喜歌劇取材豐富,既有對貧民生活的反映,也有對貴族生活的刻畫,內容生動,人物個性鮮明,情節緊湊簡潔,散發著青春的氣息。其中《塞維爾的理發師》是喜歌劇當中最成功的代表作,它繼承了意大利喜歌劇的精華,注重旋律和美聲唱法,音樂充滿了裝飾,語言生動,形式活潑,幽默快樂。同時又進行了革新,學習貝多芬,用管弦樂取代古鋼琴伴奏。
羅西尼的正歌劇的音樂通常壯麗宏偉。《威廉·退爾》是根據席勒詩劇創作的正歌劇,它也是羅西尼的代表作,充分反映了羅西尼的民族意識,推進了大歌劇體裁的形成,為19世紀歐洲歌劇藝術提供了寶貴的創作經驗。這部歌劇的序曲比歌劇本身的名氣更加響亮,雖然這部歌劇現在已不再上演,但它的序曲旋律優美,節奏明快,成為演奏會上的名曲。序曲共有四個樂章,第一樂章生動描繪了自然的優美景色。第二樂章則是對暴風雨來臨,烏雲滿天,電閃雷鳴的景象進行了生動的刻畫。第三樂章展現了雨過天晴之後大自然的明麗景色。第四樂章又變為催人分發、激情洋溢的進行曲。《威廉·退爾》是羅西尼的代表作,體現了其藝術成就的最高峰。
初演並不順利的歌劇《賽維爾的理發師》吸收了意大利喜歌劇的精華元素,用生動的音樂語言,自由的表現形式講述了理發師費加羅救助一位少女的故事。主題音樂歡快詼諧、生動活潑,之後又伴有溫馨怡人的管弦樂旋律,之後呈獻給聽眾的是歡快跳舞的場景。結尾宏大壯觀,廣闊壯美。主人公費加羅唱的詠歎調,也是當今最受青睞的演唱曲目之一。
除了歌劇上取得的輝煌成就,羅西尼在弦樂四重奏、小型交響曲、芭蕾舞曲等方麵都有創作。其中有6首1808年的弦樂四重奏作品是他在3天之內一揮而就的。晚年寫的兩首宗教樂曲都是佳作,其中作於1864年的《小莊嚴彌撒》旋律清新,輕鬆自然。
羅西尼擅長用音樂刻畫人物,他的音樂和情節結合得十分自然到位,劇中人物性格鮮明,劇情緊張,描寫生動,音樂旋律優美,節奏敏捷,充滿了活力。羅西尼對配器有著深刻的研究,為朗誦調加上樂器伴奏,使簡潔的配器更易發揮豐富的色彩,同時注重聲樂的表現,讓人聲更好地表達出感情。憑借這些創新性的改革,羅西尼開創了意大利新的歌劇時代,使後世得以繼承和發揚意大利特有的美聲風格。直到今天,號稱聲樂藝術天堂的意大利依舊散發著迷人的魅力。
舒伯特:歌曲之王
國籍:奧地利
生卒年:1797-1828
全名:弗朗茨·舒伯特
職業:作曲家
代表作品:《魔王》《鱒魚》《美麗的磨坊少女》、《菩提樹》、《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羅米修斯》、《致音樂》、《迷娘之歌》、《紡車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戰鬥中的祈禱》、《劍之歌》、《戰士之歌》、《冬之旅》、《天鵝之歌》、《死與少女》、《流浪者幻想曲》、《音樂的瞬間》
生平簡介:
19世紀初,繼海頓、莫紮特、貝多芬等偉大的巨星之後,音樂之都維也納又有一顆新星冉冉升起,這便是作曲家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舒伯特出生於維也納郊外的一個貧困的教師家庭裏。父親是一個教區學校的校長,也是一位業餘音樂家。自幼他便跟隨隨父兄學習小提琴和鋼琴,少年時他的音樂才能便顯示出來。中國有句流傳很廣的話,叫做“曲有誤,周郎顧”。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年少的舒伯特身上。父親彈錯了的時候,作為兒子的舒伯特都能第一時間感知到,並且清楚地把錯誤指出來。
1808年,11歲的舒伯特考上了皇家神學院,被帝國小教堂唱詩班錄取,並擔任了神學院的樂隊小提琴手和指揮。在那裏,他得到了係統的音樂理論及作曲方麵的訓練,有機會接觸到莫紮特等古典主義樂派音樂家的名作,並可以去歌劇院欣賞歌劇。在那段時間裏,舒伯特創作了他的《第一交響曲》,是為樂隊演出所作。之後不久,因為變聲,嗓子不再適合擔任唱詩班的工作,他便離開了神學院。為了避免服兵役,他便到父親學校裏擔任教師,盡管工作繁重,但是他繼續跟隨神學院的老師薩列裏學習音樂創作。
薩列裏是善於創作教堂音樂的作曲家,因此,舒伯特這個時期的作曲風格也深受其影響。1814年10月19日,舒伯特成功地為歌德的詩《紡車旁的格麗娜》譜曲,創作出了第一部歌曲傑作。從此,源源不斷的靈思奔湧而出,他寫下了數量驚人的作品。1815年一年的時間裏,舒伯特就創作了144首歌曲,甚至創下了1天之內寫8首歌曲的記錄。名作《魔王》、《野玫瑰》等都是這個時期創作而成的。此外,同一年裏,他還創作了1部交響曲和2部彌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