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編戶齊民(1)(1 / 3)

因為那時候畫地圖,不像我們今天這樣標準,那時候畫不準,也不好看,隻能象征性地畫,一塊地一塊地,畫得跟一片片魚鱗似的,於是這種圖冊就被叫作“魚鱗圖冊”。

上一講我們說到朱元璋為了恢複被元末戰亂破壞的社會經濟,在全國推行移民墾荒和屯田,而且還在軍隊裏推行屯田,讓商人也參加到運糧養兵的工作中來。

明朝人說朱元璋這樣做的結果是“野以日辟”,田野荒地都一天天地被開墾出來了。我們把這種做法叫作“大生產運動”。當時全國上下,從農民到士兵,從官員到商人,全都被納入這場恢複發展生產的運動中來了。

在這場運動中,最不好組織的就是大規模的移民開荒。這種由政府組織和鼓勵的大規模的移民,雖然是在進行土地的再分配,可是人戶這麼一移動,實在是有點兒亂。要知道,任何一個朝代,要想國家穩定,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農民和土地結合,但是同時也需要對農民和土地結合後的有效管理。

看起來朱元璋在這方麵是心中有數的,因為他有一個法寶。這一天,他下發了一道不同以往的聖旨。

一、編造戶簿

這道聖旨跟我們平時看到的聖旨不一樣,沒有什麼“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之類的套話,甚至也不是文言文,而是一篇大白話。朱元璋在聖旨中對官員們說了這麼一段話:

“說與戶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戶口不明白哩。教中書省置下天下戶口的勘合文簿戶帖,你每戶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將他所管的應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寫著他家人口多少,寫得真,著與那百姓一個戶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來了。我這大軍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縣裏下著繞地裏去點戶比勘合,比著的,便是好百姓,比不著的,便拏來做軍。比到其間,有司官吏隱瞞了的,將那有司官吏處斬,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過,拏來做軍。欽此。”

(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卷一《半印勘合戶帖》)

一看就知道,這篇聖旨,不是出自那些文臣之手,而是朱元璋親自寫成的。

說起朱元璋寫大白話聖旨,還真有點兒故事可講。他打天下那時候,下麵的將領大都不識字,他下發的命令,如果讓身邊文人寫,文縐縐的,別說下麵的那些大老粗出身的將領看不懂,就算是找人給讀出來,他也聽不懂呀。於是朱元璋就想了個辦法,他把下達給這些武將的命令都寫成大白話,寫的文字都是什麼“說與你每知道”,“你每須遵照去辦”等等,隻要有個識字人一讀,將領們一聽也就明白了,不會鬧出什麼誤會。這個辦法在戰爭年代非常有效。

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雖然有了皇帝聖旨的格式,可是他習慣了,自己寫的東西,還是大白話,好懂,清楚明白呀。這後來也成為一個傳統,明朝皇帝批東西,大都用這種白話批寫。

朱元璋這道聖旨,講的是關於開展一次全國人口普查,並且給全國老百姓建立戶口的事情,讓中書省著手辦理這件事。他說如今天下太平了,可是戶口還不清楚,有點兒亂,所以要讓中書省製定出戶口的格式,再去教各地方官員怎麼編造戶口本。當時的戶口本就叫“戶帖”。把地方上管理的百姓,按人戶寫清楚,誰家有多少口人,這些人都姓甚名誰,一一登記清楚,務求真實。這些人戶資料都要做成勘合的格式,就是加蓋官府齊縫章的戶帖,一半放在百姓家裏,一半放到官府收存。如今不是不打仗了嗎,我那百萬大軍都可以派下去,挨家挨戶查對戶口,造冊存檔。凡是人戶情況對得上的,就是本分的老百姓,就讓他在當地開荒種地,如果對不上,就是流民,就把他充入軍隊。如果有哪個官吏膽敢弄虛作假,一律處斬!老百姓要是有意躲避不接受官府登記的,全都視同流民,抓去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