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遊方和尚(1)(1 / 2)

清康熙帝為明孝陵題寫的“治隆唐宋”碑

大家知道,中國有個傳統習慣,叫大排行,就是叔伯兄弟一起排序。朱元璋大伯也有四個兒子,老大是最先出生的,就叫重一,老二叫重二,老三叫重三,重三出生後,朱元璋親哥哥出生了,就叫重四,後來朱元璋大伯又添了一個兒子,叫重五,再後來就是朱元璋親哥哥重六、重七,直到朱元璋,排行第八,就叫朱重八。

我們上回講了明朝人野史筆記中的一個傳說故事。那當然不是真事,隻是明朝人為了神化朱元璋而編造的。不過這個編造的故事中有一些是真實的,那就是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時間是元朝末年,地點是在淮西鍾離縣,也就是今天安徽鳳陽縣的一個小村子裏。

一、鍾離東鄉

元朝天順帝天順元年,是中國傳統幹支紀年的戊辰年,也就是公元1328年。這一年舊曆九月十八日丁醜那天,在今天安徽省鳳陽縣小溪河鎮燃燈村,當時叫作“鍾離之東鄉”,一戶朱姓人家裏出生了一個男孩,取名重八。這個朱重八,就是後來成就了一代帝業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這一年是中國傳統生肖的龍年,所以朱元璋屬龍。

《明史》中說:

太祖……高皇帝,諱元璋,字國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鍾離。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母陳氏。

(卷一《太祖本紀》)

寫進正史中的文字,都是再三斟酌過的。其實朱元璋出生於貧寒人家,本來是連個正式名字也沒有的,小的時候,就叫朱重八。朱元璋在敘述自己身世時曾說:

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鄉。上世以來,服勤農業。……先考君娶陳氏,泗州人,長重四公,生盱眙,次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遷鍾離後戊辰年。

(徐禎卿《翦勝野聞》引朱元璋《朱氏世德之碑》)

這段文字翻成白話,就是說,我們家是老朱家,祖上是南京句容人,老家在通德鄉朱家巷,祖輩以務農為生。我的父親娶了母親泗州人陳氏,在盱眙生下大哥朱重四,在五河生下二哥重六和三哥重七。我最小,出生於家遷鍾離東鄉以後的戊辰那年。

大家聽到這裏可能會有些疑問:為什麼朱元璋的大哥不叫重一呢?大家知道,中國有個傳統習慣,叫大排行,就是叔伯兄弟一起排序。朱元璋大伯也有四個兒子,老大是最先出生的,就叫重一,老二叫重二,老三叫重三,重三出生後,朱元璋親哥哥出生了,就叫重四,後來朱元璋大伯又添了一個兒子,叫重五,再後來就是朱元璋親哥哥重六、重七,直到朱元璋,排行第八,就叫朱重八。

要說起來,這也算是一個人丁興旺的大家庭了。確實如此,朱元璋還真的有他們家祖上的這種基因,後來他生了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

我們這裏先不說後來的事情。我們先來看看朱元璋出生的時候他們家到底是個什麼情形。

朱元璋的祖上,在元朝初年被定戶籍為淘金戶。所謂“淘金戶”,就是以淘取黃金作為服役的專業戶。可是那時候的南京朱家巷並不產金,怎麼辦呢?他們隻好從別的地方買來黃金上交充役。靠買黃金上交充役,這種情況一般老百姓怎麼能夠承受得了呢?不得已,朱元璋的爺爺隻好拋棄田廬家業,跑到泗州盱眙謀生,最後就死在了泗州,埋葬在了那裏,他的墳墓就是今天泗州的明祖陵。這座陵墓當然是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才修建的,就在洪澤湖畔。這座陵墓在清朝康熙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680年的時候,因為洪澤湖發大水,曾經被水淹沒,成為水下皇陵。到1964年大旱,湖水退後,陵墓才重新露了出來。現在這座陵墓已經被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了。

祖父死後,伯父朱五一帶著朱元璋父親朱五四從盱眙遷到了鳳陽,就是朱元璋在自敘《朱氏世德之碑》中說的“鍾離之東鄉”。朱元璋在這裏生活了大約十年時間,又隨父母遷到鍾離西鄉燃燈村,然後又遷到太平鄉孤莊村。

大家看到了,朱元璋這個大家庭在元朝幾十年間,可謂是顛沛流離,不斷搬遷。在中國古代,老百姓要生活穩定,就必須要有土地,沒有土地就得流亡四方,以謀生計。所以我們知道,朱元璋的家世,從他爺爺那一代起,就已經貧窮而生計艱難了。後來,朱元璋的伯父家的幾個兒孫,全部死光。朱元璋自己的二哥、三哥也死得早,都沒有子嗣,隻有他大哥死後留下一個兒子朱文正,後來跟著朱元璋打天下,成為開國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