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治問題對於各個朝代可能是一件相當大的問題,但是對於李信而言卻也並沒有多麼的困難。實際上,當官這種事固然是有了光耀門楣的意思在其中,但是更多的卻是為了銀子。
總而言之一個字,錢!而這一點,對著門閥世家的衰落逐漸變得明顯!吏治的真正敗壞源自於科舉製的出現,這是一個毋庸人質疑的事實。盡管在教科書上曾經標明了科舉製的諸多有利的方麵,但是製度總歸是有著兩麵性的,科舉製在為中央集權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腐敗的威脅!
畢竟,門閥世家都是巨富,所以對錢一方麵的東西根本就是不在乎。他們所在乎的隻有兩個字,那就是權力。小丈夫不可一日無錢,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相較於普普通通的銀錢,他們更在意權力。所以,門閥政治時期,官員的清廉情況卻還算是可以,最起碼還沒有到後世那種十個官十個貪的地步。
而以著科舉製為天梯,一舉登入天子堂的官員,則是沒有這個背景。對於他們而言,錢這個問題永遠都是問題。甚至,到了後世之時,當官的人隻知道當官撈錢,全然不知道除去這個以外還該幹什麼。
甚至,在明清兩朝貪汙受賄蔚然成風,乃至於有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稱呼。當然,以筆者的眼光來看,這個清知府當是指大清朝的知府而非清廉的知府。畢竟,若真是後者的話,可就真的是無法言語的事情了!
不過想象一下有明一朝的飄沒案,再想想滿清一代的賄賂成風,似乎與後者也沒有什麼不同。
吏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事實上,他也不怎麼重要。如此一說,固然是顛三倒四,但是其中卻是還真的有幾分道道。譬如某位號稱是十全老人的老頭子,在他秉政期間可是養出了一位舉世聞名的大貪官和珅。嘉慶皇帝抄家的時候足足抄出了八億兩白銀,和珅和中堂幾乎可以去角逐世界第一貪的寶座了!
而事實上,和珅貪汙了這麼的銀兩,皇帝真的不知道嗎?
未必!若是乾隆沒有這個能耐的話,他還做什麼皇帝,幹脆自己找了一根繩子下去陪自己的老祖宗去拉到了。或許有人說,這是和珅蒙蔽了乾隆,但是,就筆者而言,筆者寧願相信這是乾隆故意為之,也不願意相信和珅能夠蒙蔽的了他。
和珅是大貪,是他乾隆親手養出來的大貪。他的富貴,他的權勢滔天,以至於他最後的死,乾隆都已經算計好了。新帝繼位,自然是需要收攏天下民心,那麼,該如何做呢?
毫無疑問,殺一個大貪官就會好很多。殺誰呢?和珅。就好像是兔子終結者康小三殺掉鼇拜一樣,嘉慶皇帝殺掉了和珅。自然,康小麻子殺鼇拜是靠的自己本事,而嘉慶皇帝殺和珅則是祖先的遺澤。和珅死了,百姓歸心了,國庫滿盈了。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的圓滿,就好像是早有人計劃好了一樣。
想必和珅也是知道自己的這個結局,所以幹脆在活著的時候窮盡奢華之能事,幹脆在自家院子裏麵修了一個楠木殿。再滿清一朝中,楠木可是供應皇帝專用的木材,普通的大臣用一點都是死罪,可是和珅卻是用楠木建了一座大殿。
這裏麵的材料運送,建築動靜,皇帝可能不知道嗎?不可能,若是皇帝沒了這樣的掌控力度,他還做什麼皇帝。弘曆自稱千古聖君,雖然是不是沒人說道,但是卻也可以看出其對朝廷的掌控力度。更何況有清一朝,密折製度恰恰發展到了巔峰,皇帝不可能不知情!
但是結果如何呢,皇帝仍舊是沒有動靜。連一句問詢申斥都沒有,這看似是眷顧,可是想來卻是滿滿的心寒。想來,鈕咕嚕.和珅大概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明白了,愛新覺羅.弘曆想要的不隻是他的財產與性命,或者說愛新覺羅.弘曆壓根就沒有想要過他的命。
因為,想要他的命的是嘉慶,是愛新覺羅.永琰。他和珅說到底,也不過是弘曆養了留給兒子殺的一頭豬罷了!
題外話扯得有些多了,回歸正題。
吏治對於此世之中的儒生或許會是一個大問題,但是對於李信而言卻非是什麼難以解決的疑難。官員貪腐是因為逐利,那麼隻需要給他比貪腐更多的清廉利潤的話,那麼有些眼力勁的官員自然也就是知道君王的思想,上行下效之下自然也不會做出多麼過格的事情。當然,蠢材這種東西自然也是會有的,若是真有了的話,不妨殺了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