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皇三年,上元節,寅時正。前定遠軍都指揮使,樞密院參知軍事,武學教授,中更,大將軍黃鐸,薨!時年,六十三歲。
作為從李信起家之初便跟隨李信的老臣,黃鐸算不得絕世之才,在開始的一眾文武之中,也算不得出挑的存在。若是要從他身上找尋一個優點的話,那就是他在大趙數十年間為將之中,緩緩磨礪出來的一種穩重與老辣。在他的行軍打仗之中,你根本看不見多少的閃光點,但是正是這樣一個人,卻是令著對手難受至極。
以至於,李信在看見這個對手之後,直接選擇了放棄。在後世的史學家的研究中,這是李信領兵的過程中,僅有的一次不戰而退。在最後的戰爭中,如果不是李信占據了大局上的優勢,又或者這位黃將軍的隊友不是那麼坑的話,當時的戰爭或許會是另一個結果。
後人的爭執已經無法改變既定的曆史,但是黃鐸的死去,還是宣告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大齡的老將們開始緩緩的從戰場上退下,取而代之的是比他們年輕,也比他們更加有侵略性的新生代將領。同樣,也代表了這個名曰大夏的國家,正在逐漸褪去身上蔓延的最後一絲暮氣,然後蛻變成另一個具備著十足危險的生物。
這一切都是大麵上的東西無須再提,隻是,黃鐸的死去對於整個大夏而言,依舊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動蕩。首先,活躍在前套地區的鷹揚將軍黃旭請命回長安奔喪,作為一個義子和學生的身份。這時,人們才注意到大夏軍中兩個姓黃將領之間的糾葛。
不過,除此之外更令人在意的是,夏國主李信對於黃鐸的榮寵。經過了禮部長達半天的討論,黃鐸的諡號被尊為“毅”。又因著武將的追諡本身就帶著一個武字,又名黃武毅。此外則是爵封,黃鐸的爵封由李信親自敲定,采取了侯一級的爵位。新安侯,乃是縣侯一等的爵位,雖然比之後來的大臣要薄上許多,但是誰讓他走的著實不是時候呢?
也正因為這一次的例子,決定了回來大臣追封的規格。無論生前官爵大小,死後一律都是侯爵分封。當然,這侯爵分封之中也化為了亭侯,鄉侯,縣侯,州侯,還有古國封侯五等。當然,這些東西也沒有人在意。
托李信的福,整個大夏軍中的風氣重軍職而不重封爵,不過,這也是因為封爵的門檻實在是太高的緣故。再加上他們一眾的年齡又不算大,所以,對於封侯一類的事情也就沒有了多少的熱情。相較而言,他們現在更想弄到一個大將軍的封號。與虛頭巴腦的侯爺不同,大將軍一職可是真正的開衙建府,獨領一軍。而且,隻要先坐上了大將軍,還需要沒有立功封爵的機會嗎?
開皇三年,元月十六。
在得知了黃鐸病逝之後,李信便下令將長安城中各處的旗幟拿下,換上了一片素白。整個長安城中也因此平添了幾分哀意,與著天地一色的雪白,隱隱之中,透著幾分徹骨的冷意。
四方驛,宋喬穿上了一身夏國特有的棉衣出門,而後便看見了四處的雪白旗幟。
打量了一下四周,宋喬不禁是微微眯上了眼睛。身邊護衛的楊再興自是明白他的意思,老老實實的去了街邊詢問,然後便得出了黃鐸病逝的這一消息。將這個消息回報給了宋喬之後,他沉默了許久。
作為一個官場上的老油子,他自然是明白李信此舉所帶來的究竟是什麼。軍心,誓死報效的軍心。以及,更加狂熱的武風。從一開始,宋喬便注意到,夏國之中對於武人非常看重。這一點,從李信的傾向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
武學,武監,二十等爵。等等諸如此類的東西,無不昭示了夏主李信心中的政治傾向。當然,李信不是窮兵黷武之輩,因為窮兵黷武之輩或許可以威壓天下,或許可以自稱天王霸王,但是終究不是治世之主,算不得帝王。而李信,顯然是不在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