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言之,通過姬家的夏君夷民製度,諸夏的土地日益增加。有秦一朝時戰國一統,做了一個極大地奠基,然後在漢武帝時又發起了三次的血腥大擴張,最終形成了如今的漢家統治區域。東起遼東,西至西域,南至瓊州,北至雲中。隻是,隨著王朝輪轉,傳承自上古之時的蠻荒之氣,終究開始沒落。取而代之的乃是文質彬彬的書生士子,也正是因為這個,漢家子弟的開拓精神日益衰落。到了如今,已然變成了死循環。
正如先哲有言,匹夫起於草莽,按劍而呼,募兵百萬,席卷天下,領不世之功,自號太祖。而後王朝轉化,是文帝,曰世宗,一朝龍氣衰敗,怨厲轉生,自然又是群龍四起之局。這,已然成了中原的症結所在。
李信沒有本事打破這個循環,但是他會破罐子破摔。既然民心思安,那麼自然也就可以民心思變。用後世的話來說,當國家的內部矛盾處於一個相當激烈的地步時,你應該采取什麼決斷呢?
若是以著如今的思想,大多數人的選擇都是消弭內部的矛盾,來換取王朝的穩定。那麼,這消弭內部矛盾的手段則是被稱為內耗!一個國家的精力與氣數都是有限的,當這些都陷在內鬥之中的時候,那麼帝國自然就會以著極快的速度走向衰亡。那麼,該怎麼做呢?大米朝給了一個很好的解答,戰爭,有尺度的戰爭。
當國內的矛盾尖銳的時候,需要的是一場戰爭,一場血與火的戰爭。當然,這種戰爭本身就是為了牟利而去,所以要在別人的地方打。一場足夠規模的戰爭,不論是勝利還是失敗,都會消弭掉一部分的內部矛盾。這就是後世國家最常用的矛盾轉化,將內部矛盾轉化為外部矛盾,如此一來,則可以保證帝國的有序延續。
而在這之前,他需要的則是一個支持戰爭的階層。自古以來,準確的說,自本朝以來,亂起邊釁就是重罪。民間的百姓對於連綿的戰爭也是無甚好感,所以,在這麼一個逆勢之中,想要發動戰爭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但是,沒有支持戰爭的階層,那他不妨造出來一個。戰爭打響了,什麼人最高興呢?毫無疑問,除了渴望功勳的軍人,剩下的自然就是軍火販子。因為,隻要打仗了,他們的東西才能夠賣出去。若是真的得了和平,那麼他們的錢財往哪裏去呢?
所謂‘槍炮一響,黃金萬兩’,可從來都不是說著玩的!
所以,隻要有了軍火販子這一階層的話,那麼就不要擔心戰爭的問題了。因為到了那時,哪怕是沒有戰爭,他們也會挑唆著發動戰爭。而戰爭對應的是什麼,土地,財富,擴張!雖然說是後患無窮,但是卻是完美之中走脫了出去。
看上去是得不償失,但是對於李信而言,有了缺陷才是最完美的事情。或許是因為性情的緣故,李信討厭完美的東西,越是完美,越是討厭。因為對於他而言,完美的東西往往也代表著固步自封,往往代表著不思進取。中原文明就是因為完美,所以才陷入了一場又一場的輪回之中,到了後來,甚至還在輪回之中倒退,崩毀。
隻因擁有缺陷,所以才有進步的方向;隻因有著缺陷,他才可以不斷地趨於完美。這才是李信的追求的東西,不斷趨於完美卻不是完美,這才是他想要構造出來的體係。對於他而言,無論是某種思想裏的烏托邦,還是某種主義的大同社會,全部都是吊嘴的東西。看著光鮮無比,但是卻沒有可以考究的東西。
一句話,花瓶而已!
就如老子的小國寡民,在理想上確實是實現了大同社會,但是那又怎樣,現在已經不是淳樸的上古,民心多變,過去的依然不適應現在。他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是對是錯,但是他卻是依舊做了。
他深信,因有缺,故而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