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4 誰家是來誰家非(3 / 3)

“這座小院喚作岐山苑,裏麵住地全部都是秦地蜀地出名的大儒。”一句話說出,徐三沒有覺得如何不對,但是馬車內的宋喬卻是無聲一笑,大儒,開什麼玩笑?蜀地倒也好說,但是秦地有什麼大儒。不過是自家人說出去貼金罷了,況且,有趙一朝的大儒多半都是河北,江南,兩浙一代。關中的大儒,說出去簡直要笑死人了好不好。心中想著,可是很快他就笑不出來了。隻因為外麵的徐三說出了一句話,“這些大儒聚在一起,聽說是要編寫一本名叫字典的東西。”

“你說什麼?”宋喬失聲。

“字典呀!”徐三油滑之中帶著一絲憊懶的聲音傳了進來,“聽坊間的秀才傳聞,陛下當初邀見秦地蜀地的大儒之後,便興建了岐山苑,聽聞取得乃是鳳鳴岐山之意。哦,先生問字典呀,這個小人確實不太清楚,隻知道是當今陛下牽頭的一件物事。小人從小到消息中聽聞,這些大儒要找出一些符號,來為眾多的漢字標音。”

“”標音!“”字典!“幾個字跡如同夢魘一般在他的麵前晃悠,宋喬承認,這一刻他真的是無法冷靜下來了。為字標音!這是何等的壯舉,這字典,倒真是一個能令天下文壇沸反盈天的事物。對於一般的儒生而言,當文學到了一種地步之後,他們就會選擇注書,以自己的解讀來解釋經典。故而,在儒門之中,又有‘我注六經,六經注我’的說法。比如曹操,就注釋了孫子兵法一書。

但是如今,他見到了什麼叫做氣魄。他發現,和這一座小院裏的人比,大趙上下的儒生簡直就是個渣。當他們還在為能夠解釋經書而沾沾自喜的時候,人家已然開始對於天下文字的注疏。何等的差距,何等的氣魄。也難怪會以字典為名,古往今來,多少經史子集,能夠以典著稱可是從來沒有。所謂典者,萬世之模範也!宋喬發現,在這麼一個事實麵前,他心動了。

“此事若成,怕是可以比倉頡比肩,從此便是聖賢一般的人物。“心中對於這個事情做了一個定義,宋喬縮回了馬車之中。他怕自己再看一眼那個地方就會激動地不能自抑,然後拋下一切的職務,從此就定居在這裏。他怕這個,他還需要回去交差。

七拐八繞之後,馬車漸漸出了長安城。徐三指著一處柳樹環繞的建築,說道:“這裏便是我長安最重要的一處地方,武學,我大夏的武臣全部都是從這裏出身。比如前些日子剛剛封出去的西域大都護柴嘉,便是武學二期的學生。“徐三的話語讓宋喬又是一愣,他發現自己今天一天發愣的機會簡直比以前一年都多。

不過,這公學可是他們儒家方法,卻不曾想如今竟然用到了兵家的地方上。看來大夏今後,必然是兵家與儒家並興的結局,不,或許是百家爭鳴!

否認了前麵自己的說法,宋喬看著遠處依舊是如畫的建築,神色之中卻是不由自主的多了幾絲的恍惚。來這裏之前,他感覺大趙與大夏沒有多少的區別,甚至大趙還要遠遠勝過這裏。可是到了這裏之後,他這樣的想法就越來越單薄,甚至偶爾還會升起,大趙不如這裏的感慨。每當升起這一種想法的時候,他都會感到一股徹骨的恐懼。

因為他知道,這是真的,但是這個真的除了他以外卻再也沒有一個人相信。甚至,還會有人把這個拿來當做攻擊他的證據。所以,他隻能把這一切藏在心裏,因為他不相信如今朝中的那些人,而且,他們也不值得相信。

這不是假話,也不是威脅的大話。殷鑒在前,後人不得不防。韓玄的事已然實告訴了他們,為國盡忠的往往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所以,宋喬並沒有做一個孤臣,直臣的心思。

畢竟,朝中的某些人實在是太令人失望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