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玉斧分疆論和議(五)(2 / 2)

畢竟,百姓是世界上最愚蠢的東西,隻需要讓遞給他們蠅頭小利,他們就會對你感恩戴德。同樣,也隻需要一些小小的挑撥就可以令他們對於掌權者憤怒無比。這些,無需質疑他們的可信度,因為百姓本身就是一個相當盲目的生物。自古以來,官員世家士大夫對於他們一直是無視掉態度,因為他們知道所謂百姓,其實是最好騙的東西。不把他們弄到活不下去,他們就不會起來反抗你的統治。

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就如宋史之中,王安石變法那一部分,宋神宗曾經對著舊黨大將文彥博說過一句話,“變法乃是為了為國得利,為民得利,為何就不能推行。”記得當時文彥博的回答很簡單,隻是簡簡單單的兩句話,“隻因王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非是與百姓共治天下。”

冰冷冷的話語沒有一絲一毫的人情味,所表露出的全部都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換。但是,卻正是這句話,才道出了事實真相的殘酷。正所謂殘酷的是真相,溫柔的是謊言,如此說來,或許有些令人難以接受。但是,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中,這些卻是實實際際存在的。

經曆了長達兩個月的扯皮與扯淡,趙夏之間的第一個條約終於是簽訂了下來。條約規定,大趙與夏國以潼關為界,潼關以東為大趙土地,潼關以西則是夏國的土地。同時,夏國撤回所有在河中洛陽一帶的士卒,並且在不插足其中。這是條約之中的第一條,當然,對於這一條的洽談可以說是最艱難的。

對於大趙來說,雖然說河中一帶很難守住,但是若沒了河中洛陽,他們需要麵對的可就是夏國對於京都的威脅。不過,萬幸的是,大夏對於河中與洛陽可是著實沒有多少的興致。但是,沒興趣也不代表願意平白無故的交給敵人不是。

更不用說,大趙的胃口還是大的出奇,張嘴就是讓大夏讓出關中與蜀中,到河湟那邊割地稱王去。當然,對於這些,夏國一向都是不理的。

畢竟,在別人蠢的時候,你實在沒有辦法將智商調的更加的低。於是乎,李信回答的答案就隻有一個,“既然是在決戰之中,你得不到這些東西,現在又想著在談判桌上拿到,可能嗎?“

尖銳的反問讓那人沒了脾氣,隻得兩方各退一步,然後將潼關以東的地方還了回去。除開這一條之外,還有著諸如李信大夏稱臣,接著夏國國主的金印金冊才行。

然後就是互市,兩方國家會在市場上獲利,然後可以促進兩方人士往來。最後的一點就是,歲幣的事情,畢竟,這一場打贏的大夏,所以,大趙每年會給夏國一筆十萬貫的銅錢。聽著不多,但是實際上卻是夠了一路軍州蒙學一年的用度花銷。

但是,白送的錢誰又傻的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