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 順天應人而登王位(2 / 2)

除了成為了當時朝廷的主要打擊對象以外,就再也沒有別的卵用。李信之所以不用太過霸氣側目的稱號,就是為了不引起大趙朝廷的注意。隻要李信不稱帝,或是不稱王,那他在大趙君臣的眼中就是可控的,就隻是一個流賊,而不是一個反王。

還不是那種已經盡數糜爛的局勢,還在大趙君臣的掌握之中。這就是李信想要極力營造出來的一種局麵,一種麻痹大趙朝廷警惕性的手段。

但凡起義軍,之所以能夠在開始的時候連戰連勝,不是因為他們很強,也不是因為官軍很弱。而是純粹因為一個原因,那就是朝廷根本沒把他們當回事。

就好比李信如今算是強了吧,能夠覆滅吐蕃三分之一的勢力,壓服三分之一的勢力。這份實力與勢力怎麼說都是算不得弱的,但是真要和大趙一比,還真就是大人和小孩的比較。

隻要是大趙朝廷有心,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擊敗李信。而之所以沒有勝利的原因就是,大趙朝廷對付乞活軍根本就沒有派上過真正意義的精銳。

就好比北宋末的摩尼教起義,剛開始的時候氣勢多盛,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馬上馬就是新興的王朝雛形。但是結果呢?徽宗令童貫領兵出征,然後……

就沒有然後了,一時間風光無兩的摩尼教起義,在那一瞬間,就被西軍滅了個幹淨。順道說一聲,這件事呢,被一個叫施耐庵的破落書生,按倒了三個女人和一百零五個男人的頭上。

所以,綜上所述,大趙並沒有真心平叛的打算。

如果大趙皇帝真有心平定叛亂的話,隻需調北軍入川,不需多,五萬足矣。隻要五萬北軍,就可以將乞活軍盡數擊潰。不過,大趙的當今皇帝陛下也是有心而無力就是了!除非是他瘋了,才敢大量的調度北軍。

而且,北魏仍舊是在虎視眈眈,雖說兩國剛剛簽訂了和平協議,隻是那份協議的分量有多重,恐怕就隻有當事人的心中清楚了!

所以,李信一直都是謹小慎微,從來都不敢有逾越之舉,雖然他造反本身就是一件極大的逾越之舉。

低調!李信一直都相信著一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按這九個字的方針走,就算是錯,也錯不到哪裏去。

本來該是這樣的!

隻是到了如今,乞活軍龍氣已經渾然一體,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名分了!需要一個能夠承載大義的名分。所以,李信麾下的臣子才會提出稱王之議。

而且,李信也覺得差不多是時候建製了!

自從攻下隴南以來,大都督的金印已經被盡數裝滿。甚至,已經開始有絲絲縷縷的氣運開始流逝,李信也是明白,自己到了該建國立製的時候了!

隻有換一個新的鼎器,才能夠裝載的下如今浩大的氣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