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內閣,日後的利弊如何,李信自然是清楚。
不消三五代,閣權必定全部會強過君權。畢竟,和一路磨礪從底層之中拚殺出來的首相相比,長於深宮婦人之手的君王,終究還是處於劣勢之中的。不過,這倒是與李信無關了。
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如果他們本身能力夠強的話,自然是能夠從內閣之中奪回一部分權柄。如果己身實力不夠的話,那還不如將權柄交付到內閣之中呢!
至於權臣篡位,那也得他們有那個魄力呀?
所謂文人造反,十年不成。但凡文人,必都是愛惜羽毛之人,像是王莽那般的書生,終究還是少數。況且,李信交出去的也隻是治權,事權依舊還是在君王手中。
而且,最重要的軍權仍舊是在君王手中,倒也是不懼怕權相一流的出現。
更何況,從陰私的角度而言,君王深受萬民仰望之尊,自然也當承受萬民的怨望。設立內閣,大政出於宰相。這怨望嗎?自然也是歸屬於宰相。有了這麼個靶子在前吸引火力,君王需要承擔的東西自然也就是少得多。若是大政出了問題,君王也可以罷黜宰相,促使民怨與己不染。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敬畏來自於神秘。隻要君王不顯,這敬畏自然也就是立出來了。就好比日本欲建立政教合一的皇朝一般,視天皇為神聖。李信想要做的,雖然沒有那麼的狂妄,但是也算不上什麼謙遜。
輕輕的敲了敲木案,李信看了一眼殿中的一眾臣子,心中思索著接下來的人員任命。卻見一個獐頭鼠目,形容猥瑣的小官自後列走出,撩開衣袍,雙膝跪地,朗聲道:“吾主李信自起兵以來,戰無不克,攻無不勝。即至如今,萬民尊崇。臣以為,吾主當上順天時,下應民意,晉王位!”
說著,就狠狠的磕了下去。額頭肉眼可見的多了一抹青紫,顯然是用力至極。
話語之後,便是一陣寂靜。
殿中群臣看著後麵跪著的那個小官,無不是神色複雜至極。“卻是未曾想,讓他一個無名的小官占了先機。”
古往今來,凡是起兵造反之人,無不是講究一個名正言順。以示自己的這個王位不是爭搶到的,而是順應天命人心名正言順的得到的。所以,這個名頭,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李信自從起兵以來,就是以著乞活軍作為稱號。這在起事之初的時候還倒是可以,為防龍氣反噬,故而不直接舉起叛旗。雖然是舉兵造反,從性質而言隻是一場民亂。
畢竟,乞活,乞活,就其本意而言,不就是求的一條活路的意思嗎?這也是李信與一般的起義軍不同的所在,若是換了別的起義軍,有李信如今的成就恨不得天王地王的叫上一圈。唯恐是不霸氣,唯恐是別人不知道自己。
占下的地盤放在地圖上還沒有針眼大呢,就一大摞的頭銜已經綴到了頭上。什麼文武大聖昭德文盛睿皇帝,又或者什麼神武昭聖天皇帝,名字是起的一個比一個霸氣,但是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