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這個時代,肉雖然不是什麼稀罕物事,但是平常百姓卻也吃不到幾次。耕牛之類不消想,豬肉因著有臊氣,除了普通百姓很少有人吃。所以,肉食一類,在普通百姓中一下子就少了起來。
……
軍中將士正吃著晚飯,就聽著一陣蒼茫古樸的歌謠響起。依稀間帶著幾分草原部落的蒼茫豪氣,厚重之中帶著幾縷悲傷的意味。略有喧囂的營寨一下子就變得沉寂了起來……
軍中的將士靜靜的傾聽著歌謠之中所包含的東西,雖然聽不懂唱的是什麼,但是歌謠裏麵蘊含的意思卻是共通的。
良久,歌謠止息,折靖所部的戰士頓時帶起一陣笑語。寂靜壓抑的氣氛陡然一輕,乞活軍的戰士見的如此,自然也不肯示弱。
也不隻是誰起的頭,一片低沉的嗓音稀稀落落的響起,一首古樸的歌謠響起。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卻是《秦風·無衣》
積澱的曆史蒼茫似乎是要趁著這古樸的歌謠噴薄而出,古老的旋律中帶著絲絲縷縷慷慨激昂。千百年來,漢家軍伍便是唱著這一首歌謠前赴後繼,奔赴戰場廝殺險地。
慷慨中帶著悲壯,悲壯中帶著豪情。千百年的曆史中,漢人已經賦予了他太多太多的意義。他所代表的已然不是當初的大秦,而是曾經強大至極,追亡逐北的漢人帝國。
如果說羌部戰士方才所唱的歌謠隻給他們帶來了一絲共鳴的話,那麼此時此刻的歌謠所帶給他們的卻是沸騰。血液奔湧,傲氣橫生。所聞之人無不是臉色通紅,帶著一絲強自壓抑的慷慨激昂。
慷慨激昂的歌聲中,似乎將他們帶到了那個血染長沙,金戈鐵馬的豪情歲月。
不少的士兵手中撫摸著刀劍,神色中帶著幾分危險。更有甚者,抱著自己的腦袋失聲痛哭。
折靖靜靜地看著眼前的一切,神色中滿了疑惑與不解。雖然久沐漢風,但是他仍舊不能明白這首歌謠所代表的意義。他並不明白這首歌謠對著漢家兒郎有著何等重要的地位,也不明白為什麼會如此。
千百年來,漢人們在這首歌謠裏傾注了太多太多的東西。多到了讓人完全數不清,榮耀與屈辱,興盛與衰亡,仇恨與大愛……
一樁樁,一件件,早就令這首歌謠所擁有的意義超出了它本身應有的存在。經曆了曆史蒼茫,他已然成為了漢家兒郎的氣節標誌所在。
……
歌謠聲變得越來越宏大,一直傳到了中軍大帳之中。李信聽著,神色中卻是有了幾分鄭重與複雜,與他而言,這一場經曆隻好似一場夢境。而這一次,他才真正意義上的感受到了所謂人主的分量。
‘受國之辱,是為社稷主;受國不詳,是為天下王。’所謂人主,即受萬民仰望之尊,自當承萬民生息之重。李信不是無心之人,自然能夠感受的到,軍中將士的目光是如此的沉重。
……
大帳之中,寂靜無語。
帳中的幾個將校,臉色也是複雜至極。若論心思最是複雜的,便是陳道。原因無他,他是慶豐路人。慶豐路在前朝又有個名字,關中!就像川陝四路之人喜歡稱自己為蜀人一樣,他陳道乃是秦人。
所以,這首歌謠對他的觸動隻會更大,而不會更小。一時間,大帳之內,一片死寂。燭火跳動,發出“畢啵、畢啵”的爆裂聲,或明或暗的火光閃動,將一眾官佐的麵容襯得陰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