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平王東遷
犬戎兵進城後,他們的天性就完全暴露出來,毫無紀律可言。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申侯本想阻攔,但戎兵太多,根本沒有辦法阻止,隻得任由其行動。城中大亂,犬戎大軍焚燒了宮室,掠走了府庫中所藏的珍寶,昔日繁華的鎬京城頃刻間便成為一片瓦礫。
當周幽王死後,各國諸侯才得到確實消息,這次烽火並非為戲弄諸侯。衛國、晉國、鄭國和秦國的諸侯部帶領人馬前來救援。各路大軍星夜趕到鎬京以後,殺退了戎人。但留下的隻是一座被焚毀、洗劫後的空城。各國諸侯看到幽王已死,就把幽王的長子宜臼從申國請了回來,與此同時,虢公翰也擁立了王子餘臣為天子。於是,出現了兩周並立的局麵。但宜臼是太子,鄭、衛、秦、晉等國共同擁立他為周王朝的天子,是為周平王。
周平王即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賞功罰罪。晉侯加封河內附庸之地;秦君原是附庸,加封為伯爵。古人特別重視死後的名聲,褒姒、伯服、虢石父、尹球、祭公這幾個人雖然死了,也有處罰的辦法。褒姒、伯服廢為庶人,考慮到虢石父、尹球、祭公祖宗功勞很大,而且也是死於王事,所以格外開恩,隻是把爵號廢掉,子孫後代仍然可以襲位。
處理完這些事以後,平王還是高興不起來,臣子們很著急,都問周王為什麼不開心。周王回答道:“你們看這都城還像是都城嗎?被犬戎破壞成什麼樣子,宮殿都被燒得差不多了,人民也是殺的殺、跑的跑,我都沒幾個人可使喚。還有最大的問題,那些野蠻人就在鎬京的附近,他們來過一趟,對路已經很熟悉,要是再來該怎麼辦呢?”
大臣們本來就過慣了好日子,受不了這種苦日子,再加上這麼危險,早就恨不得趕緊走人。聽到周王也這樣想,於是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說起來。討論了幾天就想到了東都洛陽。西周建國以後,考慮到對各國的控製以及進貢方便,在當時周朝的中心建立了洛邑。並以洛邑為中心,興建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洛邑,即現在的洛陽,被稱為東都,與當時西周的政治中心鎬京並稱為二都。
洛邑作為當時的交通樞紐和經濟中心,又是周王東巡時的陪都,既建有成套的華麗宮殿,人口也眾多,是各級官僚夢寐以求的勝地。平王聽到這個主意以後,不禁眉開眼笑,龍顏大悅。於是平王下令遷都洛邑,此後直至周滅亡的這段時期就被稱之為東周。由於史書《春秋》記載此後東周的前期曆史,所以又稱為春秋時代。後期由於平王封賞的晉國、秦國等諸侯實力增強,互相爭奪地盤和人口,這就是曆史上的戰國時代。總之,東遷之後,從此諸侯強大,天子勢微。
曆史留給女人的空間總是局促的,像一場揮舞不開的舞蹈,低眉斂袖。即使一瞬間的張揚,也往往因不可考的姓名、不可考的生卒、不可考的家鄉,零落得一片清淨。褒姒似乎已是女人裏的幸運兒,她多多少少有姓、有籍、甚至有一段身世。褒姒的生平綺麗傳奇,褒姒的經曆褒貶萬陳。一個朝代,正如一首歌裏麵唱到的“興亡誰認定,盛衰豈無憑?”但是,正是這樣的一個女子,承受著似乎與她嬌柔的肩膀不相符合的重擔,她款款從曆史的帷幕下走上來,默默接受古今的評論。然而,也正是這些流傳下來的關於她的詩詞,才使她穿過了幾千年的時光,至今仍然栩栩如生地活在我們的世界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