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侯聽了心腹們帶回來的消息:幽王不僅要削去他的封爵,還要以虢石父為大將軍,準備領兵前來討伐申國。不禁大吃一驚。他真的沒有想到幽王如此寡情薄義,竟然會不顧父子之情,親戚之誼,反而聽從小人之言,出兵討伐申國。同時也不禁後怕起來,雖然申國的勢力有所發展,但以一個諸侯小國的力量去與王朝抗衡,這不是拿雞蛋去碰石頭嗎?南方的楚國那麼強大,又離王室統治中心很遠,王室的力量不能有效地控製,它都不能公然抗衡周王室,何況還是離周王室這麼近的小國呢。
申侯愁苦不已,便把他的臣屬召集起來,把他的擔心說了出來,征求他們的意見。大夫呂章說:“當今天子沒有道行,沒有德行,竟然廢嫡子立庶子,使忠良離開職位,而小人奸賊得以掌權專位,天下百姓對此都極為怨恨。幽王已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雖然號稱是周朝天子,實乃是籠中一孤虎,沒什麼可怕的。犬戎兵力強大,與申國接壤,申侯何不速速致書戎主,借其兵與周天子相抗,並攻打鎬京,救出王後,然後要求天子傳位於原來的太子宜臼,這樣就可以繼承周室的大業。但一定得先發製人,不然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望主公三思,千萬不可等幽王的軍隊攻打到了申國才作打算。那時就已經失去了機會,無力與周軍對抗了,不但王後、君侯、太子命在旦夕,而且百姓也要遭殃。”
申侯一想,覺得這也是唯一的辦法,而且前景比較光明,不禁感慨起來:先王啊先王,並非臣等逆主叛國,實在是出於萬般無奈,討伐幽王後定斬妖女,振興周朝,重振國威。說罷備下了一車金帛,遣人將書送往犬戎借兵,答應破鎬京之後,府庫中的金帛任其搬取。這時的申侯隻顧擔心被攻打,沒有想到會有什麼後果。要是犬戎真的攻進了周都鎬京,他們會僅僅局限於取走一些金帛嗎?眼見一出“引狼入室”的悲劇就要發生了。
(五)真狼來了
上麵提到的犬戎,是西周時期西北方的主要民族。在古代,西部的少數民族被籠統地稱為“戎”或“西戎”。戎族當中最大的一支是羌人,分布於西北的廣大地區,因此後來就有人把“西羌”作為西方各族的總稱,或者以“羌戎”稱呼這一地區眾多的民族。在商代,羌人與商王朝有著叛服不常的關係。武王伐商時,羌人還曾參加了周人的同盟集團,共同進行伐商活動。
在周王朝初建期,由於周的力量很強大,很有威懾力,這才使得西戎與中原王朝能夠和睦相處。隨著周的力量日漸削弱,犬戎人不斷騷擾周的邊境,影響周邊境地區人民的生活。
而今,申侯為了先發製人,取得進攻的先機,向犬戎借兵。那西戎國主一聽申侯的請求,發現又一次大肆掠奪的機會來了,便立即點起一萬五千戎兵,分兵三路入侵周境,戎主自己率領主力人馬從中路挺進。這時候隻見刀槍林立,旌旗蔽日,三軍浩浩蕩蕩地向鎬京進發了。申侯在國內得到了戎軍已經按時出發的消息,也急急忙忙地讓早已組織起來的申國軍隊,催馬趕往鎬京,以便出其不意,沒用多少時間,大隊人馬就團團圍住了鎬京城。
此時的幽王尚不知大難臨頭,仍舊在虢石父的奉承之語中做著太平天子的美夢。正在瓊台飲酒作樂的幽王忽然聽說申侯與犬戎聯兵圍攻鎬京,頓時驚慌失措,急忙召集文武百官,共同商量對策。
虢石父奏道:“現在鎬京還有一部分軍隊,可以堅持抵抗一段日子。大王應該火速派人到驪山點起烽火,諸侯的救兵必至,大王與諸侯裏應外合,必能取勝。”
幽王連連點頭稱道:“此計甚好!此計甚妙!關鍵時刻,還是愛卿有辦法!”幽王立即遣人出城趕到驪山點燃烽火,滿懷信心地等待諸侯大軍趕到,內外夾擊圍城之軍。
烽火台上白天冒著濃煙,夜裏火光衝天,任憑驪山上的烽火燃得再旺,大鼓擂得再響,等了許久也沒有等來諸侯們的一兵一卒。因為前幾次被烽火所戲弄,諸侯大概仍以為這次也是幽王為討取褒姒歡心而采取的伎倆,並不是真的來了敵人,因此,他們雖然看見了旺旺的烽火,仍按兵不動。
犬戎圍著鎬京,日夜攻城,而諸侯援軍又久久不來,把幽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隻想著怎麼樣才能逃出這都城。幽王派虢石父為主帥,此人除了溜須拍馬,沒有什麼別的本事,無奈王命已下,隻得帶著二百輛兵車殺出城去。申侯在陣中見虢石父出城,令人上前捉拿。沒有幾個回合,虢石父便被一刀斬於馬下。戎兵見斬了周之主將,士氣高漲,一時鼓聲大作,殺聲震天。但沒有想到,主帥一死,那一群周兵自是作鳥獸散,誰也不願意再為幽王賣命。就是城中的周軍,由於終日受氣也不願堅守城池。更有甚者,趁著虢石父兵敗,將領不注意,混亂之中打開城門,放了犬戎兵進來。幽王來不及點兵,見大勢不妙,便用小車載著褒姒和伯服從後門逃走。但被犬戎兵追上,一代昏君的生命也就走向了終結,而絕代佳人褒姒則不知所蹤。直到鎬京陷落,諸侯的援軍還是沒有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