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聖庫寶藏之謎(一)(2 / 2)

在潛伏的幾個月時間裏,張繼庚先後給清軍江南大營的統帥向榮寫了七封信,報告了太平天國城內的政府機構、財產安置、地形建築和兵力部署。在第一封信裏,張繼庚明確指出,太平天國剛剛占領南京時,運了大批的銀兩藏在“聖庫”裏,一共是一千八百餘萬兩白銀,幾個月後,就隻有八百多萬兩了。張繼庚建議向榮,一旦清軍進入城內,應該立刻派人封住“聖庫”,防止錢財流失。幾個月後,張繼庚在另一封信裏再次通報了“聖庫”的情況。

然而,遺憾的是,張繼庚的通報並沒有起到作用,1856年太平軍攻破清軍的江南大營,解了天京三年之圍。可以說,在這三年裏,“聖庫”在財物方麵為太平天國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根據張繼庚的記載,“聖庫”的地點就在水西門的燈籠巷。“聖庫”地點確鑿,是曾國藩說了謊?

誰掏空了燈籠巷的“聖庫”?

原來,“聖庫”雖然確實存在,但實際上,在太平天國後期,“聖庫”製度已經名存實亡。

1856年,就在太平軍攻破清軍江南大營後,天京城內發生了內部相殘的“天京事變”,這也成為太平天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1864年天京淪陷後,忠王李秀成被清兵捉住,他在牢裏親筆寫下的供詞稱“國庫無存銀米”,他拿出自家的糧食救濟難民,部隊沒有給養,他隻好又變賣家中女人們的首飾。

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茅家琦認為,實際上在“天京事變”之前,“聖庫”製度就已經遭到破壞了。在張繼庚給向榮的另一封信裏,也記載了這樣的話:“偽聖庫前九月稟報時,尚存八百餘萬,現隻存百萬不足。”在這裏,張繼庚催促向榮趕緊攻下天京,否則這些錢財就要被全部花光了。至於“聖庫”的錢財究竟上哪裏去了,張繼庚在信裏也給出了合理解釋:“偽東府有一萬餘兩,偽天府有七千餘兩,偽北府有一千餘兩,其餘大小偽衙藏銀尚屬不少,衣服更不計其數矣。”

“很顯然,所謂的‘聖庫’,已經被太平天國內部大大小小的將領和官員瓜分了。”茅家琦說,“這說明早在太平天國定都之初,‘聖庫’製度在執行中就走樣了。”

實際上,所謂的“聖庫”,在太平天國後期,甚至連形式都不存在了。它先是做了英王陳玉成的王府,湘軍打下天京後,兩江總督曾國藩還曾住到燈籠巷的原英王府內。

70年代,在水西門燈籠巷的南京醫藥公司內,考古人員發現了“聖庫”遺址。後來,這裏的石柱被搬到了現在位於堂子街的太平天國壁畫展覽館,兩根鎏金龍鳳雕梁則被搬進了太平天國博物館內展出。

不僅聖庫內的錢財被瓜分一空,在太平天國後期,大量的錢財更是聚積到了洪氏家族的手中。李秀成在臨刑前的供狀中就談到,洪秀全的長兄洪仁發、次兄洪仁達都是橫征暴斂、“窮刑峻法”地搜刮錢財。天京被清軍圍困期間,老百姓缺衣少糧無法生活,李秀成密令守城人放百姓出城門討生活,沒料到,洪氏家族的人卻在各城門設點,將出走百姓身上的錢財搜刮一空。這些搜刮來的錢財,都被他們用來奢侈享樂。

洪秀全本人在定都天京後,動用了上萬軍民拆毀大批民房,在原來兩江總督衙署的基礎上改建、擴建豪華的天王府,建成後的天王府“城周圍十餘裏,城高數丈,內外兩重,外日太陽城,內日金龍城”,“雕琢精巧,金碧輝煌”,“五彩繽紛,侈麗無比”。其他各王也在天京城內大修王府,相互攀比,盡情享樂。

與此同時,太平天國上自天王洪秀全,下至各首領紛紛搞祝壽活動。例如,定都天京後,東王楊秀清特地通令朝內軍中各級官員在天王萬壽之期“多備奇珍異寶”,為天王祝壽。又如甲寅四年九月,洪秀全的第四個兒子出生,東王楊秀清命令前線將領:“仰爾國宗暨各佐將轉諭各統下官員人等,俱要多多備辦奇珍異寶,差派妥員押解回京,以備十月二十四日王四殿下滿月之期,天王登朝謝天之用。”意思是要他們和手下的官員多多準備奇珍異寶,為四王子過滿月。有人說:“從這些簡單的例子,就可以想見,太平天國王侯將領們的生活有多奢華。”然而,奢華並不長久,天京陷落後,太平天國的將領們大都戰死。其中,洪仁發死於亂軍之中,洪仁達被清軍俘虜後執行了死刑。他們死後,原先據有的財富也一並消失了。

這筆巨額財富去了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