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消失的夜郎和南詔(二)(2 / 2)

當時,西藏吐蕃勢力強大,進入洱海湖區北部。南詔距離吐蕃最遠,受威脅較小,因此仍依附於唐朝。唐朝為了抵禦吐蕃,大力支持南詔進行統一戰爭。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詔先後征服了西洱河地區的白蠻諸部,取代了"白子國",並滅了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統一的南詔國,定都太和城。南詔統一洱海地區,無疑是唐朝統一天下的一個重要步驟,既為漢族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在雲南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也為白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為嘉獎南詔皮羅閣統一洱海地區的功勳,唐玄宗於公元738年冊封他為"南詔王"。

然而,南詔的野心沒有就此終止。不久,皮羅閣利用滇東爨部的動亂,揮戈東進兼並爨部,與唐朝發生激烈衝突。南詔在吐蕃的支持下大敗唐軍。這時候,唐朝政府由於安史之亂,中央朝廷自身不能自保,勢力被迫退出雲南。南詔借此機會,迅速統一了雲南。

南詔文化的諸多懸疑!

考古工作者對昆明羊甫頭墓地進行了發掘,出土了青銅器、陶器、漆木器、鐵器、玉石器等4000餘件。滇文化墓葬的特點,仍然以"滇式器物"為主,地方文化色彩明顯。南詔時期使用銅鼓,流行祭柱、跣足、文身,交通有舟無車,居住依山傍水,青銅冶鑄業、紡織業發達,種植水稻等等,都與滇文化一脈相承。南詔羽儀軍士所執兵器"鐸鞘",與滇文化中的鋸齒形器如出一轍。考古發現證實了"滇文化"、"南詔文化"之間的繼承與發展關係。

目前,由於《南詔圖傳》、巍山壟籲圖山佛教石刻造像、鳳儀北湯天古本佛教經卷、崇聖寺千尋塔與弘聖寺塔塔藏文物、火葬墓等一係列考古發現,加之對劍川石鍾山石窟、佛教典籍、南詔太和城研究的深入,使南詔國曆史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大理王陵今何在?

埃及金字塔、秦始皇陵、明十三陵……無論中外,每一座帝王陵墓的發現,都為人們解開曆史的密碼,都會引起舉世的轟動。然而雲南大理地區中國曆史上顯赫一時的地方王朝大理國,卻成了迄今為止沒有發現王陵所在的古王朝。大理國究竟有沒有王陵?如果有,又在哪裏?這是神秘古國留下的千古懸案,吸引著曆史學家、考古學家們為它殫精竭慮、苦苦追尋。

近期發現的明代野史《淮城夜語》一書殘卷中,對南詔、大理國王陵之事有316字的記述,可供參考。南詔後期,大臣鄭買嗣忘恩負義起兵謀反篡位,殺害了第13代國主舜化貞,推翻了南詔國,接著大開殺戒,殘忍地滅絕蒙氏皇室家族800餘口於首都五華樓下。不久,又大逆不道挖掘曆代南詔王陵,取走地宮隨葬物品,將遺體全部焚燒,再拋屍於滾滾波濤的滄瀾江水之中。

元末明初,有人曾親作考證。眾人發現了深藏於山巒之中的數十座古墓遺坑,墓室皆已被掘盜過,隻留下規模巨大的土洞深坑人工痕跡。推斷當為曆代南詔國王及嬪妃皇族陵寢之所,為鄭買嗣及其黨羽所為。天怒人怨,轉眼間大長和、大天興、大義寧三朝如走馬燈般灰飛煙滅,段氏繼承南詔疆土改國號大理。鑒於前朝王陵劫難,自此不再興建王陵地宮。上至國王下至達官,死後一律仿效佛教之僧人涅槃,遺體火化,收骨殖保存於崇聖寺三塔地宮。

明朝初年,段氏後人不再受寵,由於擔心其先祖遺骨再遭劫掠,將曆代國王遺骸遺物從地宮取出,轉移藏匿於觀音山佛光寨山洞中安歇供奉。

《淮城夜語》是迄今為止唯一見到的明確記載大理王陵葬事的古籍。關於大理國王後事,遺體火化存放地宮,明初又移藏於山洞之中,一時難以證實。除《淮城夜語》外,現今雲南大理州一帶有關王陵事的民間傳說亦不少,有的說葬於莽莽的蒼山上,有的說秘葬在浩瀚的洱海中,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後來,當地政府曾組織文史、考古、地質單位有關人員組成的王陵考古隊。他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以今天巍山縣、劍川縣、大理市、彌渡縣為重點,在全市轄區屬縣內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察、發掘、調研、民訪。曆時半年的考察發掘中,考古隊員們攜帶現代化探測儀器、陸續出土了一批批珍貴的青銅器、鐵器、陶瓷、瓦當,但是,有關曆代大理國王陵遺址的下落仍無蛛絲馬跡,考古隊整理上報的一期期工作簡報上,王陵遺址之謎始終沒有質的突破??????

盡管如此,探究大理國王陵的腳步不會就此停歇,亙古的秘密終待人們去揭開。也許當這個千古之謎破解之時,也會像1974年在陝西省臨潼縣發現秦始皇陵陪葬兵馬俑一樣轟動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