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消失的夜郎和南詔(二)(1 / 2)

也許是因為受了驚嚇和淋了雨水,回家後便一病不起,在向家人和鄰居們交代了自己的發現後,老農不久就去世了。

在當地一直流傳著這個古老的說法,一個秘密的山洞裏藏匿著許多國王的金瓶,但從沒有人能夠找到它們。老農看到的東西,就是那些從來沒有被人發現過的金瓶。當地人相信,那些金瓶是屬於很久以前的國王,裏麵存放的是他們的魂靈。

隨著老漢的去世,剛剛被發現的山洞也悄然消失了。幾年過去了,人們對金瓶的恐慌、好奇也漸漸變淡,但考古工作者們卻始終關注著這些山洞中的金瓶,他們日益密切地關注著發現金瓶的大理市的蒼山。

大理市原是南詔國的統治轄地,據史書記載,南詔王死後,會割下雙耳,存放於金瓶裏麵,藏進密室,到時候適時將出祭祀。皇帝安葬完以後,派人將金瓶藏到密室裏麵,這個秘密隻有繼位的南詔王才知道,為了不讓後人發現這個金瓶的所在地,首先派第一批人把金瓶儲存收藏埋好,之後再派第二批人,把知道這個洞穴所在地的人殺掉,殺掉以後,藏洞的地點就永遠是個謎了。這樣的傳說和記載順理成章,但因為沒有發現山洞,人們始終無法證實它的存在。

大理地區曾有過南詔和大理兩個地方王朝,它們的都城就建在了蒼山腳下。但有關這兩個王朝的文字記載卻寥寥無幾。xxxx年的冬季,在蒼山腳下的一條公路邊,有處考古工地悄然開工了。

兩個王朝先後存在了500多年,但滅亡已有近1000年的時間,明朝時,朱元璋派傅有德平雲南後,把所有在官典籍都全部燒毀了,這樣,隻有地下還可能埋藏著兩個王朝的廢墟。

經過一個多月的發掘,考古工地的現場有了明顯的變化。一些大大小小的土坑被專門清理了出來。人們發現在每一個土坑中都埋放著一塊大石頭。土坑中的大石塊呈現了一種古人特殊的建築手段,那就是在坑中先放上石塊,然後在石塊上樹起木柱。用這樣的辦法建築房屋,正是南詔、大理時期建築的特點。南詔共存在了263年,曾有十幾代君王即位,王朝皇室的人數加起來應該是個不小的數字,但這些君王的陵墓不僅始終沒有被找到,甚至連一點點的蛛絲馬跡也從無發現。考古隊員希望從這次發掘中找到些線索。

有人認為,由於南詔、大理隻是兩個地方王朝,國力無法和中原王朝相比,沒有足夠的實力為每一位國王修建大型的王陵。也有人認為,南詔大理遠離中原內地,其喪葬習俗與中原地區完全不同,他們信奉佛教,時興火葬,所以無須為保存屍骨大興土木。在考古發掘中,工作人員發現了大量的火葬墓,墓穴中隻有一個裝著死者骨灰的火葬罐。隨著死者身份的不同,火葬罐的材質也不同。普通百姓也就是一個陶土燒製的罐子,隻有在貴族的墓葬中人們才能見到精致的火葬罐。照此推理下去,國王用金罐完全符合邏輯。

在考古現場,發掘依舊在進行著。考古工地所在的位置並不是記載中當年都城的中心地帶,但人們在地下還是發現南詔大理時期留下來的建築遺跡,證明這裏的確有都城建築存在。這便從考古發現的角度,找到了南詔大理國存在的證據。遺址裏麵發現了南詔的有字瓦、鋪地磚、鋪地綠釉磚等。這些構件組成了一個王陵探查的重點。各種跡象表明,南詔國的王陵是存在的,國王的金瓶也是存在的,隨著考古發掘的進一步深入,國王們的黃金火葬罐必定會出現。

避禍遠走竟成就王業!

在考古工作者繼續尋找南詔國王們的黃金罐時,南詔的神秘麵紗層層揭開。

隋唐時期,在今雲南地區錯雜散居著許多部落,名號繁多,難以勝計。就種族來說,主要有白蠻與烏蠻。烏蠻大體仍過著畜牧生活,男女都用牛羊皮製衣。從7世紀初葉開始,烏蠻征服了當地的白蠻,建立起六個詔。烏蠻稱王為詔,六詔就是六個王國,他們分別是蒙舍詔(又稱南詔)、蒙嶲詔、越析詔、邆賧詔、浪穹詔、施浪詔。

南詔國王姓蒙,始祖名舍龍。蒙舍龍原先祖居在哀牢,後來因為得罪了仇家,兩家犯下不共戴天的仇恨,為了躲避災難,蒙家舉家遷到蒙舍川隱居。蒙家前來之後,仍是當地的大戶,全家隱姓埋名,低調處世,又好樂善布施,很快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擁戴。

蒙舍龍有一個兒子名叫龍獨邏,又名細奴邏。唐太宗時,白蠻大姓蒙舍酋長張樂進求讓位給細奴邏,細奴邏成為當地的各族酋主。在爭取當地各族百姓支持的同時,細奴邏特別注重發展和北方強大的唐王朝的關係,積極尋求唐朝的支持。653年,細奴邏遣子邏盛炎入唐朝為質,得到了唐朝中央政府的信任,唐高宗任命細奴邏為巍州刺史,對其在當地的統治予以支持。

為了躲避仇禍而被迫遠走,沒想到很快成為當地的首領,蒙家在雲南地區上演了一幕鹹魚翻身的大戲。在細奴邏時期,這場戲遠沒有達到頂點,他的後人皮羅閣繼續努力,一舉創立了南詔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