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章 神秘的天書(二)(1 / 3)

史偉繼續講述著這個神秘的故事——人們得出了陶器的年代,從而也就間接得出納斯卡線條的製作年代為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後300年。

納斯卡平原上最常見的是黃沙和黏土,上麵鋪著一層薄薄火山岩和礫石,長期的風吹日曬使它們發黑變暗。在這些所謂天然黑板上畫線條,不過就是古納斯卡人刮去幾厘米的岩石層,讓下麵蒼白的泥土顯露出來。如果是在另外一種氣候條件下,也許劇烈的外界侵蝕會在數月內磨蝕掉這些線條,但納斯卡是地球上最幹燥的地區之一,再加上那裏幾乎沒有強風,因此風蝕也微乎其微。寸草不生的納斯卡高原是如此貧瘠,如此與世隔絕。這些都為納斯卡線條保留至今提供了條件。

然而,納斯卡線條太巨大了,人們在地麵上根本無法識別,以至於直到上世紀40年代才被人們從飛機上全部發現。但是,這些線條是在2000年前創造的,那時的人們不可能掌握現代飛行技術,那麼,在根本看不到全貌的情況下,古代的納斯卡人又是怎樣設計、製造出這些巨大的直線、弧線以及那些動物圖案來的呢?

德國女數學家瑪利亞?賴歇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納斯卡線條。作為一個數學家,她特別想知道那些納斯卡人在設計和刻畫線條時是否依據了幾何學原理,她發現許多線條爬坡穿穀,綿延很長距離卻能保持筆直,很可能是在木樁間拉線作為畫線的標準,隻要三根木樁在目測範圍內保持一條直線,那麼,整條線路就能保持筆直。

上世紀60年代,納斯卡鎮的學生們在賴歇的帶領下,向人們演示了古人是如何製造一條納斯卡線條的:首先用標杆和繩索標出一條筆直的線,然後,再把表麵的黑石拿走,漏出下麵閃光的白沙,反襯著周圍富含鐵礦的岩石,於是,一條線就出現了。也許,這就是納斯卡線條的本來麵目吧。

盡管賴歇的實驗形象地驗證了她的假說,但是,有一點,她的實驗無法解釋,那就是,在納斯卡地區不僅有大量的直線條,還有眾多的弧線所組成的圖案,比如,那隻長達100多米的猴子。

賴歇窮盡自己的生命來解答納斯卡的秘密,在她生命的末期終於找到了她所認為最合適的答案。那些弧線是通過把線的一頭固定住,另一端像用圓規畫圖一樣在地上旋轉,就能畫出每一條弧線。賴歇的研究還表明,古代納斯卡人會事先在約1.8米的小塊地皮上設計圖案。她在幾片較大圖案的旁邊發現了這些泥土草稿,設計者們在小型草稿上確定弧線、中心點和輻射線的適當比例後,再作適當的放大。

賴歇一生的核心就是那片靜止不動的沙漠和它的居民。逐漸地,這個身著簡樸的棉質衣服、腳穿橡膠拖鞋,瘦削而結實的女性成了秘魯的英雄,納斯卡全鎮慶祝她的生日,並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所學校和一條街道。直到20世紀70年代,這位老太太在臨終前,依然念念不忘納斯卡的秘密……

盡管賴歇論證詳細,但是,她那些關於巨型線條是如何刻製出來的解釋並未得到普遍接受。賴歇理論中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無法解釋那些不規則圖案是如何製作的?比如那隻巨大的蜘蛛和那個神奇的牧羊人。很顯然,蜘蛛和牧羊人的圖案不是古納斯卡人隨意或者是無意中在廣闊的地麵上繪製出來的,而肯定是先有了設計藍圖,然後再製作出來。但是,我們的疑問又一次回到了前麵,古納斯卡人是怎樣將圖紙上的樣子放大到10000平方米甚至更大的土地上的呢?他們又是怎樣在施工過程中保證圖案不至於變形或走樣呢?要知道,人們在地麵上是根本無法辨認出這些線條的形狀的!

也許,我們忽略了一個最簡單的假設:那就是古納斯卡人很有可能在地麵上人工建立一座宏偉的高台,來監督製造巨大的納斯卡線條!

在納斯卡不遠的地方,矗立著一些金字塔,它們是瑪雅人的傑作,那麼,古納斯卡人是否也建築了金字塔式的指揮塔,用來監督製作巨大的線條呢,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納斯卡高原上的指揮塔逐漸消失,最後,隻剩下那些謎一樣的線條呢?

但是,修建如此之高的瞭望台,不僅令人難以想象,更重要的是,建築此高台所需的材料從何而來呢?2000年前的納斯卡地區幹旱少雨,不可能有茂密的樹木生長,高台也就不可能用木頭來製造;而假如用土,那麼,這裏地表是以礫石為主,僅有少量的沙土,根本沒有足夠的泥土來修建如此之高的高台;假如用岩石,我們今天為何在納斯卡地區沒有發現取材用的大規模采石場呢?

看來,在地麵上建造高台的說法,似乎也是站不住腳的。

今天,納斯卡線條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參觀,而要想欣賞到線條的全貌,就必須乘坐當地提供的一種輕型飛機。在眾多的遊客當中,不乏對未知事物持有濃厚興趣的探索者。伍的曼就是這樣的人。他不僅是美國佛羅裏達航空公司的總裁,還是國際探險協會的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