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兵步步進逼,離九蓮坪不過四裏左右時,忽然停止不攻了,派人前來勸降。他們拿著四川總督李國英等人的諭降文告,另外還帶來高夫人一個侄兒高守義寫的勸降信。高守義原是高闖王部下的一名小校,不大為人所知。但因他是高夫人的娘家近門侄兒,所以彼此很熟。高迎樣死時,一部分部隊被打散,這個侄兒不知到哪裏去了,後來才知道他投降了明朝的官兵,可是也不大出名,沒有受到明朝的重用。不想後來投降了清朝,久之竟升成總兵官,如今是辰常道的總兵官。因為他是高夫人的侄兒,所以奉了上邊的命令,也親自寫了一封勸降信。李來亨早已決心殉國,所以接到這些信後,馬上撕得粉碎,投到地上。他不願見那些使者,下令斬首,以絕敵人招降之心。可是命令剛剛出口,便被旁邊一個親信總兵阻止。那人在他耳旁小聲嘀咕幾句,他當時心中一震,隨即吩咐親將說:
“你們叫使者暫且回去,就說李國公爺要同眾將商議,明天再來討取回音。”清朝使者走後,李來亨便召集眾將會商。當時在九蓮坪的總兵還有十幾個,有的總兵手下已經沒有兵,隻是保留著職銜,但他們都是多年同他在一起,立過戰功。還有幾個是李過、高一功的舊部,對他說來算是前輩了。至於副將、參將,那就很多了;還有些文職人員,地位很高的,如今也都住在九蓮坪寨中。開會之前,下邊就在紛紛議論,心不再像往日那麼齊了。特別是因為近來得到消息,說是王光興兄弟投降了,譚家兄弟互相殘殺,也投降了。甚至李自成的舊部,凡不在茅廬山的幾乎都投降了。譬如黨守素、塌天保,就投降了。這些人的投降對九蓮坪的將領們有很深的影響。不少人本來就同黨守素、塌天保等蛛絲牽連,不是這樣的關係就是那樣的關係。所以會議開始後,起初許多人默默地不做聲,互相觀望,後來就有人不再沉默,也不再害怕李來亨了。一個總兵說道:
“如今永曆皇帝已經死了五年,我們為誰守土呢?名不正言不順。全中國都被滿清占了,我們這一點點地方,如何能對抗滿清?今日再守下去,大家死到一起且不說,沒有正當的名義了。明朝連一個最後姓朱的宗室都沒有了,我們為誰守土呢?”這話說出以後,許多人紛紛點頭,都說是如今死也沒有意思了,不如就投降吧。李來亨非常憤怒,將案子一拍,突然站了起來,一手按著劍柄,說道:
“決不能投降胡人。誰要投降胡人,他自己投降,我李國公是鐵打的漢子,惟有以死殉國。你們誰願投降,請你們自便。”主張投降的人,見他殺氣騰騰,不好再說話,但眼中都露出不服氣的神色。那個先前勸他不要殺使者的親信總兵又趕緊站起來說:
“投降不投降,這不是件小事。我看最好請各位都想一想,私下議論議論,然後再開會。現在先散了吧。”有人說:“用不著散,如今就商量下去。怕死的去投降,老子決不投降。”馬上又有人不服氣地回答:“投降的不一定怕死,大丈夫要識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今日為誰守土?誰能說得出?”李來亨把案子一拍,說:“為中國人守土,為我們良民守土,為我們大順朝死去的先皇帝和文臣武將們守土,也為永曆皇帝守土。永曆皇帝雖然殉國了,可是我們大明的正氣不能消滅。”“這不是識時務的說法。如果胡人不該坐中國的江山,它就不會占領全國。這是天意,說不定它是受命於天,該它管轄中國。”支持李來亨的人罵起來:“你胡說!我們決不做軟骨頭的人,寧死死得鐵骨錚錚。”於是雙方都動起火來,怒目相視。有人忍不住用手去抓劍柄,看起來馬上就會發生火並。李來亨立刻使眼色,他的親將把一部分親兵叫到院中。那些主張投降的人,一看這種情況,也拔出劍來,有人便也出去喚親兵。正鬧得不可收拾時,忽然有人跑進來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