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反叛:為國營企業改姓(1)(2 / 3)

但是,唯利是圖的趙江漢乘抗美援朝之機,在製作軍用產品中,采用偷工減料、偷稅漏稅、行賄等手段,盜騙國家資財,給抗美援朝軍需供應造成了損失。

1952年9月,趙江漢被青島市人民法院審判,資方無力償付債務,表示以廠抵債。這樣,大元橡膠廠由山東省人民政府工業廳化學工業管理處接管,歸為國有。

後來,化工部將它命名為橡膠九廠。

所以到了1983年,汪海麵臨的基本家底仍然是楊子生、兒島熊吉、趙誌輝留下的30年代的老設備、老工藝,以及40年代的老廠房。而廠裏一貫生產的產品,也是解放後幾十年一貫製的綠色解放膠鞋。

上級主管部門在檢查中對他們廠的現狀極不滿,說:

“你們這個廠子,越幹越沒希望,拉倒吧。想讓我們驗收?還是等三年以後再說吧。”

汪海卻說:“這麼好的一個國營單位,怎麼能就這樣拉倒呢?你們才拉倒吧。”

汪海固執地認為:昨天,已經永遠成為句號,再也不可更改了。而明天,卻永遠是個大大的問號。

關鍵的問題是,我能不能在這謎一般的問號裏,尋找到一條真正的出路?

他的目光落在了廠門口一片擁擠的矮屋前。這裏聚集著廠醫務室、技術科化驗室、物理試驗室、機修科等6個技術重要部門。熱天不透風,雨天一片泥。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科研技術人員還能有什麼情緒工作?

整頓的第一步,就從這裏下手開刀。人靠臉,樹靠皮,一個企業的廠門,直接反映了企業的精神麵貌。汪海想明白了,三天之內,必須要讓這片破舊的小房子,在他眼皮底下消失。

一聽說汪海要扒房,幾個部門群起反對,理由很簡單,這裏是廠子的科研聖地,說扒就扒了,讓我們到哪裏去搞試驗?工人到哪裏去看病?廠裏本來就不重視科研技術部門,企業這剛一整頓,反倒先從我們這裏下手?他們聯合起來,拒絕搬遷,要和汪海作對。

汪海主動找到他們,說;“廠子幾十年來,就知道生產解放鞋,能有什麼試驗可做?你們別騙人又騙自己了。”然後,他就一個一個地做工作,兩個夜晚不合眼。

第三天,他叉腰站在了廠門口,大手一揮:“晚上12點前,必須全部搬完!”

12點一過,煉膠車間的青年突擊隊趕來了,汪海率先動手,在一片呐喊聲中,連片的小屋頃刻坍塌。

然後,一個現代愚公移山的故事開始了。汪海組織工人星期日義務勞動。人們用鐵錘、鋼鑿從嶗山腳下開石運石,在廠前區壘造假山。

有人很不以為然:“堆個假山能堆出鞋來?”

汪海則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這仙,就是我們的凝聚力!”

如今,當你走進雙星大門,你或許會誤認為步入了海濱公園:廠前區花團錦簇,綠樹成蔭,假山高聳,流水潺潺。那一個個雕塑,張揚著雙星人的豪邁之氣。——這是汪海當年第一炮打響的結果。

汪海領著工人們苦幹了90天,橡膠九廠的麵貌大為改觀,車間裏井然有序。“軸見光,溝見底,設備見本色”。老大難問題“跑、冒、滴、漏”現象也初步得到了解決。工廠“嚴、高、細”的工作作風,也在這次整頓中打下了基礎。

上級部門沒有等到3年,而是在3個月後便來廠檢查。結果,一次性驗收合格。

但是,1983年,橡膠九廠按照國家計劃生產的200萬雙解放鞋突遭噩運:上級主管部門第一次不按生產計劃的任務收購了,並告訴他們,這種樣式陳舊的解放鞋我們一雙不要。因為我們也發不出去了,還是你們自己想辦法吧!

橡膠九廠第一次成了無娘的孩子,一下子就被娘給狠心斷了奶。這意味著國家主管部門將不再為他們的生產產品操心。

看到廠裏到處堆著破膠鞋,工人們等著開支,汪海的心在流血:成千名工人將開不出工資,吃不上飯,今後怎麼辦?

麵對如此殘酷的命運,汪海的淚隻能往肚子裏咽。但他想的是,橡膠九廠這家有著近百年曆史的國營大企業,決不能就這麼完了!

汪海怒發衝冠,打上門去罵娘:“這種臭膠鞋的生產計劃不是你們下達的嗎?你們為什麼不收購?不給錢?”

無論汪海怎麼罵娘,都不能打動商業部門的長官。人家照樣端著茶杯,看著報紙,頭也不抬地說:

“說什麼也沒有用,你還是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