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我這愚昧的詩文來歌頌愚溪,在冥冥之中,我感覺跟愚溪合二為一了,好像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古人說的好“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柳宗元不光是樂山樂水,最關鍵的是他跟永州的山水融為一體,他用山水來寫文章;他用山水來寫自己的人生;他用山水來表達自己的心靈和靈魂。這麼說吧,在柳宗元的思想和靈魂的深處,他已經和永州的這些山山水水完全地融為一體,所以他的詩,所以他的文就體現出了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為什麼柳宗元的山水詩和山水散文那麼地引人入勝,我們讀了之後一唱三歎,還不能夠停止,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於此。不僅是他在寫山水,而是用山水在寫自己的人格。在政治上,也許柳宗元遭到了不幸,但是在文學上、在精神上、在境界上,他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地。
畫外音:
柳宗元與自然山水對話,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抒發自我的詩意情懷,留下一代文豪的名篇佳句,這些優美的山水遊記,是柳宗元的人格寫照,代表了古代中國人對自然之美的經典感覺,它們開拓了古代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領域,也確立了山水遊記作為獨立的文學體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柳宗元也因此成為開創我國山水散文天人合一意境的第一人。在被貶永州十年之後,柳宗元又被貶廣西柳州擔任刺史,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雖然隻有短短的四年時間,但他解放奴婢、興辦教育,開荒掘井、種柑植柳,為官一方、盡職盡責,深得百姓愛戴。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柳宗元病逝於柳州任上,終年四十七歲。那麼,回望“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兩位文學家韓愈和柳宗元,我們會如何得到怎樣的啟示?康震教授將會如何點評韓愈和柳宗元呢?
康震:
現在,讓我們就回顧一下我們所講過的韓愈和柳宗元,我們會發現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東西。第一,你來看這倆人,韓愈活了五十七歲。前四十年始終是在讀書考試,考不中,接著考,最後做一係列的小官,這個過程當中度過的,也算是懷才不遇吧。到了後邊的十來年,這官才越做越大,才能夠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柳宗元跟他恰恰相反,柳宗元活了四十七歲,前三十年,那不用說,風頭正健、仕途順暢。可是,後邊這十四年,被貶永州和柳州之後,那是窮困潦倒之極。韓愈發達的時候,都是柳宗元倒黴的時候。柳宗元發達的時候,是韓愈倒黴的時候。當然這兩者之間沒有什麼直接的聯係,可是僅僅就從表麵的對比來看,我們不能不信那句俗話,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這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做人做事都要著眼長遠,不可隻看到腳麵。韓愈跟柳宗元,不管是誰在前誰在後,都經曆了很多的挫折波折和苦難,但最後,無論在政治上、在文學上、在思想上、在哲學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這是為什麼呢?那就是雖然在曲折當中、在波折當中、在苦難當中,但從來都沒有放棄過。第二,韓愈跟柳宗元,都是善於轉化、轉移痛苦的大師,人生自古多磨難啊,哪一個人沒有痛苦呢?都會有痛苦,但如果沉溺於痛苦之中不能自拔,那人生就會走向毀滅。韓愈和柳宗元恰恰是在苦難當中卻為我們奉獻了無比優美的、有著崇高境界的詩歌、散文和其他的文學。也就是說,善於把生活中的苦與痛轉換成為藝術中的美與享受。
畫外音:
作為“唐宋八大家”的一員,韓愈和柳宗元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學遺產和精神財富,他們在政治上具有革新的觀念和勇氣,即便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也在所不惜。在思想上,他們積極傳承孔孟的仁義之道,即便因此被世人視做瘋子、異端,也永不悔改。在文學上他們開一代文學之新潮流,韓柳幾乎成了唐代散文作者的代名詞,韓愈與孟郊開創的韓孟詩派是中唐詩壇的重鎮,柳宗元則是唐代貶謫文學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古代山水詩與山水遊記散文的傑出代表。在人格上韓愈和柳宗元更是以實際行動實踐了孟子所提倡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君子品格。當然,韓愈與柳宗元畢竟是人、不是神,他們的身上也有缺點,也犯過不少錯誤,而且往往由於他們的成就太耀眼了,就使得這些缺點和錯誤顯得格外刺眼、格外明顯。那麼韓愈與柳宗元的主要缺點、錯誤是什麼呢?我們從中可以汲取怎樣的教訓呢?
康震:
從韓愈和柳宗元的身上,我們還得汲取教訓,什麼是教訓呢?無非是做人做事兩大點。像做人來講,首要的一點要堅持原則,什麼叫堅持原則,就是一個人應該有脊梁骨,一個沒有脊梁骨的人,那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人,不是一個真的人。你跟一個軟骨頭打交道;你跟一個麵目不清的人打交道;你跟一個沒有原則、沒有底線的人打交道,是永遠不會有好結果的。所以,首先做人,應該堅持原則,當然應該是正確的原則,是符合絕大多數利益和道德的原則,也就是一個人要始終在任何情況下,挺直了脊梁骨。可有一點,你不能渾身隻長骨頭不長肉啊,你渾身都是骨頭,骨頭太硬了,倒是有骨感、很酷,但是缺乏親和力,人需要用骨頭來支撐起自己的天地,但也需要豐滿的肉來填充這天地之間的內涵,讓它變得豐富。所以這兒就回到做人的第二個原則,不但要挺直脊梁骨,而且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還有時候要善於妥協,要善於回旋,要善於軟化你周圍的環境,最終以達到我們想要達到的正確目的和目標。
再比如做事,這就更難了,人做好了,怎麼才能把這個正確的做人灌注到正確的做事當中去呢?古人常說做事要做好,有三個條件:要天時、要地利、要人和。什麼叫天時?就是大趨勢、大潮流、大方向要正確。什麼是地利?地利就是具體的機遇、機會,沒有具體的機遇和機會,你的大趨勢和大潮流永遠無法具體地得以實現。有了天時和地利,人和就顯得異乎尋常地重要,什麼叫人和?人和就是你能調動多大人力資源來做成這件事情,你能凝聚多少人心來和你一起完成這件事情。天時、地利、人和三個,一個都不能少,韓愈和柳宗元,包括前麵講到的很多作家,他們之所以倒黴的時候你就看,不是缺人氣就是缺機遇,要不然就是做的事情跟潮流是違背的。
所以我們現在總結起來看,一個人做事,你就看這韓愈,你就看這柳宗元,從他們身上就能總結出來這個經驗和教訓。一個人做事,第一要有明確的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要有堅定的正確的決心,有了決心還不夠,還需要什麼呢?還需要機遇,及時的機遇、恰當的機遇,可有了機遇還不行,還需要什麼?還需要人氣、還需要人心,有了人心還不夠,還要什麼呢?還需要能力。所以我們說,從韓愈和柳宗元的身上,我們不但能夠汲取很多文化的營養,不但能夠汲取到很多人生的經驗,同樣,它像一麵鏡子,也給我們提供和反射出了很多人生的教訓,能夠幫助我們盡量多做正確的事,少做錯誤的事,能夠盡量地合乎潮流,而不被潮流所拋棄。
那麼截止到今天為止,我們就把唐宋八大家的唐代的韓愈和柳宗元全部介紹完了,從下一次講座開始,我們將要係統地介紹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的其他幾位作家,其中第一位,就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詩人、詞人,還有文物收藏家歐陽修,他將給我們展現出另外一道別樣的風采。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