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阿庫別瑞引擎從理論走上了圖紙、飛進了太空。
\t二十四世紀初,由於人類對太陽係空間的開發已經形成極大的規模,加上航天技術與超導材料的廣泛運用,科學家成功地在太陽係木星附近的太空中搭建了一個超大規模的太空粒子對撞機。進行了一次劃時代的反物質湮滅實驗——“木星之光”實驗。
\t對撞機成功地一次性製造出質量達一克的反氫。在被冷卻後這一克反氫在電磁加速係統中被加速到高亞光速,最後被射出。同時另一套電磁加速係統把一克氫也以相同的高亞光速射出。
\t正反兩種氫射流最後交叉相遇,產生驚人的湮滅。
\t按照之前的理論計算,正反兩種物質湮滅將會把質量百分百地轉換為能量,屆時湮滅產生的能量將等同於兩萬噸的TNT炸藥同時爆炸釋放的能量。
\t但正反氫在太空中產生的湮滅,卻沒有出現預計中百分百釋放能量和大規模的發光與輻射,相反湮滅過程中的發光與輻射很小。
\t而且出現了一個人類科學史上最為轟動性的現象:絕大部分湮滅產生的光線與輻射都以比光速更高的速度沿著氫和反氫射流的前進的方向逃逸——光和輻射自身實現了超光速!
\t對意外的發現興奮不已的科學家們很快又有了更意外的發現,正反氫湮滅的所在空間引力和磁場出現了短暫的變化,甚至同時通過湮滅所在局域的外來光線在也在兩束射流的前進方向上產生扭曲——表明空間也發生了波動、扭曲。
\t“木星之光”實驗結果的“意外”非常多,並不止於空間扭曲。對湮滅後所在空間的物質、暗物質與能量、暗能量研究,還幫助人們進一步理清了暗物質、暗能量與物質、反物質之間的關係,進而使宇宙大爆炸理論得到進一步完善,同時也更加充實了人類的宇宙觀,最終有力地催生了“超光速”的實現。
\t宇宙中並不存在絕對的“真空”,這種觀點在當時已經被普遍接受。主流科學觀點均認同宇宙中充滿了暗物質和暗能量,人類和所有可見、可直接探測的物質都是存在於不可見、無法直接探測到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當中。
\t物質與反物質湮滅時並沒有百分百轉化為可直接探測的能量,無論是核裂變、核聚變,還是正反物質湮滅,其過程更多的是將物質、反物質轉化為不可直接探測暗物質和暗能量。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宇宙中暗物質和暗能量占了大部分。
\t不過仍有科學家並不認同這種觀點——雖然“木星之光”實驗以來許多實驗都證實了其“正確性”。
\t空間之所以產生波動、扭曲正是因為物質與反物質在湮滅當中急劇轉化為暗物質和暗能量,使湮滅所在區域的暗物質和暗能量迅速增加,從而導致空間波動、扭曲。打個並不準確但卻形象的比方,就像往一片平靜的水麵滴入一滴水滴能激起水麵波動、扭曲。
\t空間的波動、扭曲原因使許多科學家相信正是暗物質和暗能量構成了空間,而這個空間完全可以依靠像“木星之光”實驗那樣的手段來進行“壓縮”。
\t“木星之光”實驗的意外發現使阿庫別瑞引擎設想中的“曲速泡”成為現實。既然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無法讓自身的速度超過了光速,那麼人類可以通過壓縮空間——也就是“曲速泡”的形式來減少跨星際航行的時間,而壓縮空間其實就是擠壓宇宙中的暗物質和暗能量。
\t於是科學家終於發明了“阿庫別瑞牽引”形式——由一台反物質噴射引擎產生湮滅來對空間進行“定向爆破”,壓縮飛行器前方的空間,產生“曲速泡”,帶動飛船超越光速。隨著湮滅的規模不同,產生的曲速泡波動速度也不同,因而飛船超越光速的倍數也就不同。
\t
\t“全部準備就緒!”大副迪特裏希中尉報告。
\t“好,打開艦首裝甲防護罩!”馮·薑子鉞大聲命令。
\t領航官阿紮伊少尉迅速輸入指令。巡洋艦扁平的艦首中間的裝甲板沉穩地向後縮進艦體,露出了阿庫別瑞引擎的兩個並排噴射口。
\t“最後一分鍾準備。”馮·薑子鉞盯著控製台上的數字時鍾大叫。
\t飛船不必要的電力被切斷,連艦內的維生係統的空氣循環也停止了,所有武器和預警係統也都停止工作。艦內陷入與太空一樣的黑暗,隻有艦橋裏艦長、大副、領航員和損管四個控製台上亮著各種顯示圖像和指示按鈕,同時一幅巨大的三維立體成像被投射到艦橋的空間裏。
\t這幅立體成像以圖表、函數、數字、模擬圖像的方式顯示核聚變反應堆、阿庫別瑞引擎、飛行姿態、空間變化、光速倍率、節點坐標等等一係列的數據。
\t立體成像最下方八條能量條很快滿格,表示巡洋艦上八座核聚變反應堆已經達到最大輸出功率,正全力向艦首的阿庫別瑞引擎供應電能。
\t立體成像中央一個很大的紅色環形圖表上,正在一格接一格地亮起來。顯示阿庫別瑞引擎正在逐步完成啟動前一項接一項的檢查和測試。
\t阿庫別瑞引擎是個巨大的家夥,占了三百米長、六十米寬、二十米高的艦體的近三分之二。它其實是一大一小兩部超導電磁加速器組成,每個加速係統前端是直徑將近半米的噴射口。
\t小的加速器是不產生反物質的,隻是將末端一個被稱為“氫庫”的模塊裏的金屬氫,按照超光速的倍率與曲速泡的規模在計算機的控製下,以相應的質量抽取到電磁加速係統的真空管道中,再由強大的電磁場加速到接近光速,最後以射流的方式噴射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