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像他這種情況,在帝國社會倒並非少見。
\t然而相比英仙聯邦戶政官要應付無數為追求個性而起的千奇百怪的姓名,帝國戶政官的工作要輕鬆得多。
\t終於在鏡子前“打扮”完後,薑子鉞上尉便飄出自己的臥室,來到通道,他把門口從通道上麵垂下的一副銀色自行杆末端的帶子扣在腰上。這樣他就被兩根自行杆吊在通道裏,腳底離地十公分。接著他按了一下右邊杆上的一個綠色按鈕,自行杆便啟動,帶著他沿著通道懸空前進。
\t這是新羅馬帝國巡洋艦“齊格飛”號的主通道。
\t而自行杆則是普遍存在於帝國宇宙飛船內部的行動輔助工具——它們其實是一種被安裝在固定的滑軌上、帶驅動電機的滑杆。
\t近千年以前,也就人類剛剛能夠飛出地球的時候,其所使用的飛船小得可憐,宇航員在船內的移動空間很小,因此,在失重的太空中他們隻需通過調整自己的姿勢和借助一些握把便可以輕鬆“飄”他們想要去的飛船內部。
\t可是現在的飛船遠非那時的太空飛行器可比,不僅裝備反物質發動機,可以做超光速航行,體積和容積也很大。唯一一成不變的就是在太空中仍然是無重力的——人類科學家至今仍然造不出像舊時科幻電影裏那種與地球完全相同的人工重力。而船員在飛船內部的移動範圍十分大,單靠古老原始的“飄”就很不現實,既費力又費時。
\t所以工程師們就設計出這種自行杆,用以幫助船員在飛船內快速行動。由於自動化極高,一般飛船裏船員們的活動不過三個區域——生活區、控製室和推進室,而這三個區域通常由寬大的通道連接起來,安裝自行杆並沒有什麼內部空間問題。流傳在星際船員當中有這樣一句話:“地上腳,空中杆。”
\t“齊格飛”號裏的自行杆還算不錯,都是成副的,而且有腰帶固定身體。馮·薑子鉞上尉以前在更小的驅護艦上服役,那些小型戰艦上通道十分狹小,自行杆也是單個,而且往往沒有腰帶,使用時隻能用手抓住。
\t在一些舊式大型的戰列艦上,軍官專用的自行杆下方往往還帶有舒適豪華的座椅。不過在帝國的不少新式戰列艦上,這種豪華型的自行杆係統往往隻是備用設施。因為這些新型戰艦能夠在太空航行中不斷地沿船體縱軸翻滾,使艦內產生離心力,從而使船員可以享受到相似的“重力效果”。
\t這種設計來源於帝國的豪華遊輪,就是要消耗更多的能源,配備專門的控製和推進係統,擠占更多的空間、提升使用成本,對船體內外的布局和質量分布也有苛刻的要求。對於船員數量隻有幾十人甚至幾個人的中小型船隻來說,也加入這種設計就極為華而不實。
\t而且中小型飛船體積小,旋轉半徑很小,旋轉起來產生的加速度和科氏力(科裏奧利力,Coriolis force,導致旋轉偏移的一種慣性力。)對人的內耳產生很不舒服的刺激。所以在中小型飛船上搞這種費力費錢的旋轉,反而得不償失。
\t與帝國艦隊不同的是,英仙聯邦的艦隊沒有自行杆係統,也沒有船體翻滾設計。聯邦政府推行磁力鞋標準,即在飛船內部通道底部鋪上特殊的板材,船員穿上帶有電磁裝置的鞋子。當飛船進入太空後,通道底部的板材通電,產生磁性。同時船員鞋子的電磁也啟動,產生相對磁極的磁性,船員就會被吸附到地麵,而不至於隨便就飄到空中,然後就可以像在行星上那樣走動了。
\t聯邦宣稱他們的磁力鞋不僅效果極佳,而且成本低廉,能應用於任何級別的飛船。聯邦政府的星際標準委員會,在麵對國民和議會的質詢中稱帝國的船體翻滾設計成本太高,而且產生的“重力效果”不佳,自行杆則使船內通行受到限製,同時兩者都還嚴重影響了船艙內外布局。
\t不過,穿過磁力鞋的人普遍認為,啟動電磁後走在飛船內部通道上,感覺就像腳底下沾了一層膠水,抬腳總不是那麼自然。
\t還有一種非正式的說法是,聯邦政府裏的某些極端人士覺得帝國的自行杆束縛船員的自由,是專製與集權的象征,不應為自由的聯邦采用。當然,這是用政治來誣蔑科學技術。按照這種理論,磁力鞋把人吸在地麵,一樣屬於鉗製自由。
\t然而,無論是自行杆、船體翻轉,還是磁力鞋,都不過是常態下的東西。一旦飛船受損往往就導致船員們隻能依靠古老的“飄”了。所以所有飛船的通道和艙內都還保留著一排或數排固定距離的手把、握杆和安全帶,以備應急。
\t自行杆帶著馮·薑子鉞上尉快速滑行到通道的盡頭,然後轉向右邊,氣密門自動打開,上尉進入位於船體前部中央的艦橋。艦橋隻是個傳統的說法,設計圖紙上的這一部分的正式名稱是中央控製室。
\t值班軍官看到艦長進來,便大聲叫道:“艦長接管艦橋。”
\t當到達艦橋後部中間的一個控製台旁,馮·薑子鉞上尉便按了右邊自行杆綠色按鈕上麵的紅色按鈕,自行杆便停了下來。然後他麻利地解開腰帶,身子往前一傾,像撲入水裏一樣,輕盈地“遊”到屬於他的艦長控製台後的座椅上,坐下去,把座椅頂端用高強度塑料製成的黃色回形安全杆扣下來,使身體固定在皮製座椅上,不致於飄到空中。
\t這時自行杆自動偏轉,滑到薑子鉞座位上方後麵,隨時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