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想,當我們的社會有成百萬的人需要醫療救助時該怎麼辦?當然,家人和政府會救濟他們。可是,當醫療基金和社會保障基金用盡時又該怎麼辦?這並非是把人憂天,如果我們繼續把教子理財的重任交給那些由於自身缺乏財務知識,正瀕於貧困邊線或已陷入貧困境地的父母的話,很難想像僅靠家人和社會的救濟能夠根治他們的“窮”病,實現整個社會的富裕。
由於我有兩個對我有影響力且可以向其學習的爸爸,迫使我不得不去思考每個爸爸的意見,由此,我認識到一個人的觀念對其一生的巨大影響力。例如,一個爸爸愛說“我可付不起”這樣的話,而另一個爸爸則禁止用這類話,他會說:“我怎樣才能付得起呢?”這兩句話,一個是陳述句,另一個是疑問句,一個讓你放棄,而另一個則促使你去想辦法。那很快就致富的爸爸解釋道,說“我付不起”這種話會阻止你去開動腦筋想辦法;而問“怎樣才能付得起”則開動了你的大腦。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必須去買每一件你想要的東西,這裏隻是強調要不停地鍛煉你的思維——實際上人的大腦是世界上最棒的“計算機”。富爸爸時常說:“腦袋越用越活,腦袋越活,掙錢就越多”。在他看來,輕易就說“我負擔不起”這類話是一種精神上的懶惰。
雖然兩個爸爸工作都很努力,但我注意到,當遇到錢的問題時,一個爸爸總會去想辦法解決,而另一個爸爸則習慣於順其自然。長期下來,一個爸爸的理財能力更強了,而另一個的理財能力則越來越弱。我想這種結果類似於一個經常去健身房鍛煉的人與一個總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人在體質上的變化。經常性的體育鍛煉可以強身健體,同樣地,經常性的頭腦運動可以增加你獲得財富的機會。懶惰必定會使你的體質變弱、財富減少。
就像我前麵所說的,我的兩個爸爸存在著很多觀念上的差異。一個爸爸認為富人應該繳更多的稅去照顧那些比較不幸的人;另一個爸爸則說:“稅是懲勤獎懶”。一個爸爸說:“努力學習能去好公司工作”;而另一個則會說:“努力學習能發現並將有能力收購好公司”。一個說:“我不富的原因是我有孩子”;另一個則說:“我必須富的原因是我有孩子”。一個禁止在晚飯桌上談論錢和生意,另一個則鼓勵在吃飯時談論這些話題。一個說:“掙錢的時候要小心,別去冒險”;另一個則說:“要學會管理風險”。一個相信“我們家的房子是我們最大的投資和資產”,另一個則相信“我們家的房子是負債,如果你的房子是你最大的投資,你就有麻煩了”。兩個爸爸都會準時付賬,但不同的是:一個在期初支付,另一個則在期末支付。
一個爸爸相信政府會關心你、滿足你的要求。他總是很關心加薪、退休政策、醫療補貼、病假、工薪假期以及其他額外津貼這類的事情。他的兩個參了軍並在20年後獲得了退休和社會保障金的叔叔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很喜歡軍隊向退役人員發放醫療補貼和開辦福利社的做法,也很喜歡通過大學教育繼而獲得穩定職業的人生程序。對他而言,勞動保護和職位補貼有時看來比職業本身更為重要。他經常說:“我辛辛苦苦為政府工作,我有權享受這些待遇”。
另一個爸爸則信奉完全的經濟自立,他反對這種“理所應當”的心理,並且認為正是這種心理造就了一批虛弱的、經濟上依賴於他人的人。他提倡競爭。
一個爸爸努力存錢,而另一個不斷地投資。
一個爸爸教我怎樣去寫一份出色的簡曆以便找到一份好工作;另一個則教我寫下雄心勃勃的事業規劃和財務計劃,進而創造創業的機會。
作為兩個強有力的爸爸的塑造品,我有幸觀察到不同觀念是怎樣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的,我發現人們的確是在以他們的思想塑造他們的生活道路。
例如,窮爸爸總是說:“我從不富有”,於是這句話就變成了事實。富有的爸爸則總是把自己說成是一個富人。他拒絕某事時會這樣說:“我是一個富人,而富人從不這麼做”,甚至當一次嚴重的挫折使他破產後,他仍然把自己當作是富人。他會這樣鼓勵自己:“窮人和破產者之間的區別是:破產是暫時的,而貧窮是永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