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悲劇的根本原因是他自身存在的弱點。他的帶兵風格決定了他的命運。所以,對他的分析和評價,我們應該少一點同情,多一份理性。
2.傳奇的一生,戎馬的一生
李廣將軍的死是時代的悲劇,也是個人的悲劇。“飛將軍”李廣作為一代名將,他生不逢時、命運多舛,最後沒有戰死沙場,卻橫刀自刎,其結局令人扼腕歎息。司馬遷在李廣死後如是說:“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誠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飛將軍”李廣的事跡廣為人知,他的故事令人神往。
李廣一生曆文帝、景帝、武帝三代,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可以說其一生的大部分時光用在了與匈奴作戰的戰場上,但他一生抑鬱不得誌,最後都沒有被封侯。這對於一個軍人來說,不能不說是莫大的遺憾。李廣於文帝時從軍,當時,漢文帝信任老臣,李廣正值少年郎,才幹還不能得到充分發揮;漢景帝時代重文輕武,李廣卻是武將;漢武帝重視武將,但由於此時戰略方針發生轉變,他無法適應長途奔襲、運動殲敵的新戰法,而且此時李廣已是銳氣不足、暮氣有餘。這一切對於李廣來說,真的可以說是生不逢時了。
李廣一生都在與匈奴作戰,按說其晉升的機會是有的,但命運好像在故意捉弄他,每到關鍵時刻他都與封侯擦肩而過。論膽識、論勇氣,李廣都是有的,連他的部下都有不少人封了侯,但幸運之神總是降落不到李廣的身上,他一生都想著以最小的損失獲得最大的回報,最後能被封侯,但他的願望最後都沒有實現。命運真是跟李廣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可悲可歎啊!
漢文帝和漢景帝時代,當時采取的軍事戰略是在防禦戰中與匈奴對陣。李廣打了多年的這種防禦戰,膽識和勇氣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也贏得了“飛將軍”的稱號,他的作戰經驗也為漢朝提供了寶貴的財富。李廣在作戰中的威名,使匈奴聞風喪膽。但也正由於他的威名以至於他後來每次與匈奴作戰,匈奴都把其精銳部隊調集過來抵抗李廣的部隊。為什麼每次李廣與匈奴作戰都戰績不佳?其客觀原因也在於此。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李廣的才幹,西漢時期,正是由於李廣等人的英勇作戰才遏止了匈奴的侵略,這也為漢武帝時期反擊匈奴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3.是將才而非帥才
有一部分人認為李廣最終不得封侯,抑鬱自刎而終是由於當權者的不知人善任,如漢武帝喜歡任用衛青、霍去病,而沒有重用李廣。其實仔細分析李廣悲劇產生的原因,我們可以得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李廣自己造成的。李廣確實是個英雄,是一個有勇氣有膽略的將領,他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戰勇敢,但他不懂戰略部署,缺少掌握全局、運籌帷幄的能力。李廣在與匈奴的作戰中,隻講武力,不講謀略,他會為追擊三個匈奴射雕手而鋌而走險,他會為了百發百中,而不顧個人的安全。我們可以想象,在他追擊三個匈奴射雕手而深陷大漠中時,如果這個時候匈奴真的賭一把,那麼李廣和其一百多個騎兵肯定是必死無疑的。同時李廣為了百發百中也屢次受傷,而且李廣疏於部隊的管理,致使部隊缺少紀律性,行軍時“無部伍行陣”;止舍時“人人自便”;在幕府中則無“文書籍事”。縱觀李廣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出,他確實是一個將才,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但他不是個帥才。真正的帥才具有掌控全局的能力,而這正是李廣所缺少的。這直接導致了其在漠北之戰中,由於迷失方向失去其封侯的最後機會。
4.李廣自殺的曆史評議
在對李廣自殺這一事件的眾多評議中,曾經有學者認為這是李廣太過自負造成的。甚至有曆史學家批評李廣當時不顧大局,表現比較突出的就是後來跟衛青一起出征漠北,而與大將軍衛青不和一事上。因為這是漢武帝時期最大規模的一次掃蕩匈奴的戰役,但是帥將卻不和睦,自然是造成戰鬥力減弱和軍事目標不能達到的原因。
最後李廣自殺也顯示出他氣量的狹小,當然當時的刀筆吏也是很多人不願意麵對的。但是衛青問責是在行使很正常的職務行為,行使公務不應該受到別人的指責,作為一個軍事統帥,衛青沒有錯。如果是一個顧全大局的將軍,李廣應當積極配合,而不是玩老資格。由此可見,李廣缺乏為官、為將應該有的博大胸懷。所以有學者認為,李廣的死,不應當去冤枉衛青。因為,李廣不自殺,他不一定會被處死,李廣不被處死,他也不見得就沒有立功封侯的機會。如果李廣不死於北方,他很有可能在南方或西方或東方帶兵獨當一麵,說不定就如願封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