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名門之後,國之風士——李廣之死(4)(1 / 2)

在為官期間,李廣還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殺了800多名降卒,從而失信於民。那是在李廣擔任隴西太守時,有羌人反叛,李廣引誘他們投降,有800多人都投降了,李廣又用欺詐的手段將他們都處死了。後來李廣對這件事很是悔恨。帶兵打仗,疆場征戰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如果濫殺無辜則是大罪。數百降兵就這樣被冤殺是有悖天理的,對他們自身及家人造成的苦難是李廣一個人也還不清的,即使算上他的仕途挫折和平日體恤士兵也還不夠,所以最後連家人的幾十條性命也要搭進去。

另外,李廣不善言辭、個性太強,而且性情衝動。李廣的“訥口少言”與霍去病的“少言不泄”絕不相同。李廣不但平時少言,關鍵時刻更加無話,不但無話,還有脾氣,又倔又橫,就像一鄉下老農。古往今來,喜歡這樣下屬的上司不會很多。霍去病平時也不愛說話,可是當“天子為治第,令膘騎視之”時,人家卻冒出一句:“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於是乎“由此上益重愛之”(《衛將軍驃騎列傳》)。真是“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會說話和不會說話真是有天壤之別,同樣的少言,這時就有了質的區別。

言少脾氣倔,受不得半點委屈,這在家人麵前,或許能得到諒解與寬容,但到了外麵,就是在普通的上司那裏也要倒黴的,何況李廣麵對的是專製的君王,所以雖是戰功卓著,最終也得不到好的結果,竟至“引刀自剄”。

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李廣在當時胸無城府,沒有政治頭腦。如“梁王授印”一節,從漢景帝對李廣的態度可以折射出李廣在政治上的幼稚,在專製製度下,不具備見風使舵的性格,縱有千般能耐,不僅於事無補,反會引火燒身。

李廣的性格缺陷還表現在自負其能,不計後果,好憑一時之勇,逞一時之威,這也是漢武帝不能重用他的另一個原因。因為作為三軍統帥是不能意氣用事、不計後果的。

李廣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不避刀劍,身先士卒,大概沒有人敢和他並肩,大概是個有點像李逵似的人物,但其在深陷絕境時表現出的機智和膽略,又遠高出李逵,大概可以和張飛一比吧。但他缺的是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智慧,所以常常是奮不顧身的陷入絕境,然後再機智靈活地上演一場絕地逢生的喜劇。假如真的把他放在大將軍的位置上,後人看到的也許就不是喜劇而是悲劇了。

十、李廣之死的曆史評判

李廣一生征戰不得封侯,其心中的悲涼是可想而知的。作為將軍,後人敬重李廣,但由於他缺少帥才的能力,其結局無不令人惋惜。但是仔細分析,李廣之死還是有其內在原因的:

1.李廣的悲劇有一定的必然性

李廣的悲劇從一定意義上說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他的死既有個人的因素,又有時代的原因。當時,西漢國防戰略正在發生重大轉折,漢武帝登基之後,采取了“有為進取”的政策,而取代了以往的“無為而治”,這一政策改變了漢高祖以來在匈奴問題上的消極防禦國策。此時,漢武帝運用騎兵集團縱深突襲的戰法,對匈奴的侵擾采取積極反擊的措施,給予匈奴貴族勢力以殲滅性打擊。在這種形勢下,作為在對匈奴消極防禦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李廣,顯然已經無力承擔統率漢軍反擊匈奴的重任,隻能把重任拱手讓給年輕的衛青和霍去病。“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李廣自然也難以逃脫曆史的規律。由此可見,李廣難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西漢戰略方針政策的轉變。

當然,李廣悲劇的產生也有其自身的個人因素。被匈奴稱為“飛將軍”的李廣善於打硬仗、打惡仗,射術之精堪稱一絕,在戰術上也靈活機智,有勇有謀。但這掩蓋不了李廣在軍事上的根本缺陷。李廣前後與匈奴作戰四十多年,卻始終得不到封侯,這是因為他缺少常勝將軍的風采。他每次帶兵出擊匈奴,敵我傷亡對比經常得不償失,或得失相當,自然得不到封侯。在當時,能夠帶兵參戰是一件無比榮耀的事情,許多人也因此得到了榮華富貴。李廣一生曆文、景、武三代,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但都沒有抓住晉升的機會,這隻能說明李廣隻是一名將才,而非真正的帥才。不可否認,李廣很忠誠、很愛國,但他缺乏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如李廣不善於指揮大規模騎兵集團機動作戰和遠程奔襲,這是他致命的弱點,也正是這一點使他難以封侯。李廣難封終於導致了其最後自殺的悲劇。李廣身上的確有很多優點,他愛兵如子、身先士卒,他“寬緩不苛”使得“軍中自是服其勇”,以至於他死後,其部屬和普通百姓也都為其痛哭,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李廣在軍事上疏於管理的事實。其具體表現有:行軍時“無部伍行陣”,沒有嚴格的編製、隊列和陣勢;止舍時“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邏自衛;在幕府中則無“文書籍事”。李廣的這一做法違背了孫子所說的“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的治軍原則,其結局也是可以想象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