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紮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著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迸發出在巨大社會壓力下明快樂觀的情緒。他廣泛采用各種樂曲形式,成功地把德、奧、意等國的民族音樂和歐洲的傳統音樂有機地糅合在一起,賦予它們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形式,為西方音樂的發展開辟了嶄新的道路。其創作手法新穎,旋律純樸優美,織體幹淨細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發揮了複調音樂的積極作用,對後世音樂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他短促的一生中共創作了75部作品,留下了《費加羅的婚禮》、《唐璜》、《魔笛》等著名歌劇,使歌劇成為具有市民特點的新體裁。並創作有大量的交響曲、協奏曲、鋼琴曲及室內樂重奏,是音樂創作的集大成者。
3.《C大調奏鳴曲》(K。330)
莫紮特共寫了19首鋼琴奏鳴曲,都顯示出明朗樂觀的樂思,以及完美勻稱的結構和嚴謹如歌的旋律等創作特征。《C大調奏鳴曲》有可能於1783—1784年間寫於維也納,樂曲對和聲材料和樂句結構進行了探索,盡管並不複雜,然而莫紮特卻沉浸在對反複出現的素材進行精細的變奏之中。樂章的排序是那個時代的典型,作曲家對奏鳴曲式較自由的處理手法讓人感到吃驚。
4.中速的快板,曲長:17′57″
第一樂章依然是純粹的莫紮特式的熱情和甜美,中速快板的發展部(第一樂章奏鳴曲式真正核心所在),被一些早已發展過且被拖長的動機所替代,一點也看不到在他靈魂深處早已籠罩的陰影。
5.如歌的行板,曲長:6′04″
第二樂章是如歌的行板,意外地展現出大、小調之間的調性對比和張力,使其與前後兩個明朗而具歌唱性的樂章達到平衡。本樂章單純的旋律寫法和不同尋常的和弦都明顯表現出浪漫主義傾向,按三段體寫出:開頭的主題寫得極為細膩,有著淡淡的感傷和無奈;三段中部采用小調,使前麵憂鬱的氣氛變得濃厚、陰暗起來,但依然透著幾縷柔和的光線;最後,開始的主題再次出現,使整個樂章的表情又漸漸泛起紅潤的光澤,由小調產生的緊張氣氛被化解了,隻剩下帶有感傷氣息的喃喃低語。
6.小快板,曲長:5′13″
第三樂章是激越的小快板,由奏鳴曲式與傳統回旋曲式相結合,再次活靈活現地展示了莫紮特青春洋溢的一麵。第一主題活潑而嫵媚,第二主題熱烈而急促,富於對比。中間的展開部極為短小,起著舒緩作用。
莫紮特的C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330號是他的名曲之一,李雲迪9歲時就彈過,他說現在再彈,對結構了解更多,觸鍵也比較成熟。李雲迪的詮釋,速度相當輕快,顯示出天真無邪的氣質。他說這首曲子簡單、樸素、天真,充滿年輕的朝氣,他希望樂迷能聽出莫紮特活潑天真的一麵。
舒曼的音樂:
浪漫派音樂巨匠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是19世紀德奧體係音樂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在鋼琴音樂史上,他的作品有特殊的貢獻,其鮮明的藝術個性,在鋼琴技巧、作曲技巧上的創造和表現出的機智,都越來越受到高度評價。
《狂歡節》是一係列作品的“狂歡節惡作劇”,創作於1834—1835年冬,環繞著極具表達力的四個音符的動機而發展:A—降E(在德國音樂體係中相當於Es)—C—B(在德國音樂體係中相當於H)。ASCH是波希米亞一個小鎮的名字,是舒曼當時的未婚妻居住的地方,而SCHA則是舒曼名字中的四個字母,作品的各段都使用了這些音符作為主題動機。舒曼那簡明扼要的風格,富於彈性的節奏,由半音和改變的和弦巧妙構成的和聲語言,令這組曲子作為一個整體精彩絕倫。
《狂歡節》由若幹小曲組成,副題為《四音小景》,四音取自地名阿什,是當時他的同學和戀人的家鄉。此曲描寫假麵舞會中出現的人物和情景,其中有形形色色的通俗喜劇中的人物,如有作曲家本人(喬裝為弗洛倫斯坦和約瑟比烏斯。前者熱情奔放,後者憂鬱沉思)、克拉拉(化名夏莉娜)、肖邦、帕格尼尼,以及舒曼當時的情人弗裏肯(化名埃斯特瑞娜)。全曲第一段前奏曲24小節,采自焦躁創作的波特圓舞曲主題變奏曲,其餘部分的素材在最後一段《大衛同盟向凡夫俗子進軍》中出現。最後一段中“大衛同盟”以高傲的、四三拍的進行曲與一首凡夫俗子的老式舞曲相對。第六段“弗洛倫斯坦”中,舒曼采用了《蝴蝶》中的一個段落,體現了不屈不撓,渴望鬥爭的心情。
《狂歡節》(作品第9號),曲長:29′43″
分別由《前奏曲》、《蝴蝶》、《帕格尼尼—間奏曲》及《大衛同盟進攻庸夫俗子的進行曲》等20個小曲組成。
李雲迪並未演奏過舒曼的曲子,《狂歡節》的每首曲子都有一個小標題,表現出狂歡節眾生交會的迷亂。他說這是舒曼年輕時的作品,感情很豐富,每段音樂雖然短,但都有獨特性格,所以一方麵要表現出單曲的張力,同時又要前後呼應,呈現整體性,這是曲子的困難處。
李斯特的音樂:
《西班牙狂想曲》(S254),曲長:13′58″
狂想曲不是李斯特首創,但一提狂想曲,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李斯特。“狂想”,意味著自由、奔放、無所拘束的性質。李斯特寫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和一首《西班牙狂想曲》,這些作品都以民間曲調或民間風格的曲調為主題,按多段組合的方式,充分施展鋼琴技巧的“十八般武藝”,馳騁著作曲家的想象,寄托著對祖國、人民的熱愛。
這是一部有價值的作品,以寬廣的華彩樂段開始,隨後兩個舞曲輪流上場。這兩個舞曲在進行了大量的變化和動機衍生後,逐漸融合在一起,規模宏大,色彩繽紛,技巧艱難,可視為李斯特狂想曲類作品的集大成者,同時也一貫是讓鋼琴家展現技巧的樂曲。
李雲迪說李斯特巧妙轉化了西班牙的舞曲,表現出熱情奔放的情調,充滿想象力,這是他很喜歡的一首曲子。這首樂曲要求運指達到“飛速”的效果,李雲迪將作品所要求的鮮明、閃光、勇猛和迅速的特點逐一發揮出來,讓人對這首狂想曲一見鍾情。
美國樂評在這張新專輯問世之初,便立即給予了評價:
靈巧的鍵盤處理
別被李雲迪新碟的名稱誤導,維也納獨奏,它不是現場獨奏,而是這位以德國為基地的中國鋼琴家鍾愛的地方。維也納音樂廳演奏的錄音,盡管不是現場錄音,裏頭不乏即興性(這裏是指現場演出的那種臨場感,也是李的專長),至少它給他的追隨者一個機會,看看他除了肖邦、李斯特以外還能做些什麼。
其中三個作品,莫紮特、舒曼、李斯特(那首《西班牙狂想曲》)會在他4月9日舊金山的獨奏會中出現。很清楚,他能做你所想要的:如你所料的平衡,還有你沒料到的。他以斯卡拉蒂《E大調奏鳴曲》(這首可能是他最著名的鍵盤奏鳴曲,謝謝霍洛維茲)開場,不過他沒有以炫技性的演繹開始,幾乎是小心翼翼地展開。但是,在這五分鍾的過程中,一種不同的光彩,以清晰的顆粒性為基礎,慢慢地使這個作品重現。接著的《G大調奏鳴曲》令人發怔,強調其精細的不和諧音,尾隨著鮮明的旋律及和聲的轉折。
無須依賴一丁點標新立異就能把個人風格烙在演奏中,正是這位獨具天賦的年輕人有別於他的同儕之處。熾烈的演奏背後,莫紮特奏鳴曲的演繹並不激進,但是他帶出使音樂從“好”到“卓越”的方式,似乎使他樸素的演繹與眾不同。
中間的樂章,歌唱性行板最為突出:他靈巧地在大調與小調間進行的明暗處理,表現出他對作曲家最美麗、最出眾的鍵盤旋律有著超前的思量。有限節奏的自由給外聲部上色,為古典作品披上現代的外衣。
自由是李全神貫注詮釋舒曼《狂歡節》的特征。作曲家那些可愛的小東西,隻有一個長過兩分半鍾的緊密地圍繞著四音動機,組合成的狂歡節裏的眾生相。這個早期的作品已蘊含了音樂及哲理的種子,以及“弗洛倫斯坦”及“約瑟比烏斯”這兩個在他往後的作品中不斷出現的“人物”。
要訣是使各個段落緊密相連而各自保有其生命力,李能從小小的速寫中看到大畫布上的效果。聆聽像他這樣年紀的鋼琴家,彈奏這首曲子裏一些非常年輕的東西,更增添了無可取代的味道。李明智而嚴謹,狡猾地遊走在這個變化多端的作品中,輕易地贏得一席。
在“肖邦”裏,內心深處的感情與舒曼這位標題作家深切的敬意相結合少不了令人屏息。在“巴格裏尼”中,狂亂的觸技糅成強力的和弦同時又維持了精準的推進線,李技巧上的成就令人耳朵受用。然而,即使在最炫技的時刻,他的演奏仍未失去其支柱或是陷入自我炫耀。
《西班牙狂想曲》或未達李斯特奏鳴曲的深度。他4月在舊金山的首個獨奏會上將用該曲寵他的聽眾們,它對技巧要求非常高。而且,奇異地,它更需要鋼琴家的一種成熟,而對奏鳴曲而言,音樂本身已極豐富。
這首15分鍾的方丹戈舞(西班牙舞蹈)可以演奏得非常炫,但一位有強烈一體感的鋼琴家才能奏出它的真義(兩種舞蹈的混合:一種是更莊嚴的葡萄牙舞及另一種較輕盈的西班牙舞),不要以為如假包換的沙龍音樂就是沒有內涵的。
顯而易見,李喜愛維也納金色大廳的音響色彩。他手指的技巧像超人一樣,當然受敬仰的李斯特作品需要這樣。無論清晰的質感還是音符的強弱,才最讓人印象深刻。我們隻能猜想到明年4月,這些在他手上的曲子還能有多少“成長”。
對這張新專輯,李雲迪這樣總結:“我很幸運,能夠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錄製這張唱片。這裏的音響效果,能讓人獲得驚人的色彩變化。唱片中收錄的曲目都是聽眾以前從未聽過的,主要是想展現我演奏曲目的不同方麵。在我這個年齡段,喜歡情感豐富、演奏上比較有激情的作品。比如舒曼的音樂,戲劇性很強,演奏起來會比較有激情。另外我也喜歡俄羅斯以及德奧的作品,希望以後慢慢展現給大家。”
不妨聽聽這張專輯,隨著那古老的、優美的、激情的音樂,進入傳奇的維也納金色大廳。
12月,李雲迪在美國最具影響力的XM電台所舉辦的古典音樂大獎評選中榮膺“年度最佳古典音樂新人獎”。XM電台在世界古典音樂界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其一年一度的古典音樂大獎評選非常嚴格,一般由電台提名,由全世界聽眾投票評選,李雲迪以66%的選票遙遙領先,最終贏得大獎。而“年度最佳古典音樂家獎”,則頒給了另一位享譽世界的華人演奏大師——馬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