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浮雲

我在1985年6月回國,先生1987年5月病逝,其間多曾拜望,多有交流。有一次造訪先生寓所,談到德國與美國獸醫學學製的差異,美國獸醫本科一般為五年,也有少數例外,如名牌的艾奧瓦(Iowa,也譯為“衣阿華”、“愛荷華”)州立大學獸醫學院學製為四年。讀獸醫本科的學生畢業後取得DVM(Doctor of Veterinary Medicine),本意是獸醫師,往往誤譯為“獸醫博士”,此處“Doctor”是醫師而非博士。DVM與德國獸醫本科五年半獲得的獸醫師(Tierarzt)相當,獲此頭銜者,可申請開業當獸醫師,或進一步深造攻讀博士學位。兩國對學生就讀獸醫專業的要求都很高,實行彈性學製,隻有優秀者才能按期修完學業。入門把關特嚴,每年招生數量限額,優中選優。1992年Leidl教授曾推薦一名慕尼黑大學本科生,短期來寧到我實驗室實習。她中學畢業首選慕大獸醫專業,當年無名額,於是去維也納大學讀了一年漢語,通知有位子了,這才到慕大讀獸醫專業,從頭開始。這種“流程”在中國簡直不可想象,至少目前還是如此。

德國的獸醫學博士(Dr。med。vet。)與美國的“哲學博士”(PhD)相當,二者都要完成以科研課題為基礎的博士論文,獲得的博士學位雖代表一定學術水平,但與獸醫師的從業資格並無聯係。附帶一說,近年來歐洲大陸的大學及研究生教育探索改革,與英美接軌。德國的某些大學如柏林自由大學,獸醫學院在保留設置獸醫學博士的同時,又增設PhD,攻讀哪個,可以根據條件選擇,二者的要求略有不同,社會認同度眼下尚無差異。但是不管怎麼變化,美國的DVM與德國的獸醫學博士字麵相似,其實不同。可是真正了解並比較歐美獸醫學高等教育異同者,當時寥寥無幾,妄評之議有之,先生無奈,一聲歎息。

1984年春導師Bachmann教授為我找到資助,得以短期回國探親並拜望先生,先生說他最近在《古詩源》讀到曹丕的一首詩,是感歎時運的,說人生若浮雲,從西北飄遊到東南,不得其所,曹丕的詩境怎麼與自己的處境如此相似?奇怪的是,此詩不是曹植之作,而是曹丕,身居高位之人,又怎會有懷才不遇的這般感慨?細想所謂“建安風骨”可貴,可能就在於此。曹丕的這首“雜詩”為:“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吳會非我鄉,安得久留滯。棄置勿複陳,客子常畏人。”先生反複玩味,不能釋懷。後來我請揚州書法篆刻家魏之禎先生寫成條幅寄呈,先生稱讚:“筆力遒勁,隸法古樸。”隨後裝裱懸掛家中,表籍知音之慰。

千載餘情

在先生生命之光閃爍的最後幾年,與糖尿病及癌症抗爭之時,仍心係事業,念念不忘《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獸醫部分條目的編寫,多次致函,列出清單,讓我搜集有關德文資料,包括東、西德國的與獸醫有關的機構(學會、學校、研究所等)、名著、名人、主要雜誌等。1983年底,先生函告,在醫院養病期間,已經寫成4個條文:德國獸醫學會、聯邦德國動物病毒病研究所(中心)、慕尼黑大學獸醫學院、吉森大學獸醫畜牧學部。信中說:“每條約500字,費時2耀5天不等,可見寫這類條文亦頗非易事。”還要我搜集西柏林自由大學獸醫學院等7個條目的材料。後來在先生的遺稿中,除上述4 條外,還發現了漢諾威獸醫學院條目的謄抄稿以及西柏林自由大學獸醫學院和萊比錫獸醫學院兩個未完成條目的手稿。

先生晚年仍然致力國際學術交流、學科建設及研究機構的布局等。1983年底,先生將慕尼黑大學獸醫微生物學教授Mayr的一篇論文翻譯成中文並發表,向國人推介了發達國家控製動物疫病的理念。1986年Mayr邀他訪德,費用全包,先生因體衰無法成行。先生通過農業部回請Mayr教授訪華,可惜對方因忙碌亦未如願。先生作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兼小組召集人,對我國獸醫學科博士點的建設,多有考慮,關鍵時刻出手相助,1984年批準南農設立動物生理生化博士點,力推學科發展。先生敏銳地預見到我國大城市及其周邊地區獸醫事業發展的需要,建議國家投資在寧滬一帶建一個動物病毒病研究中心。先生是全國政協委員,很可能是通過政協提案建議的,後來促成了浙江省農科院設立病毒研究中心,雖則不完全符合初衷。1985年秋,先生借閱我帶回國的有關動物行為學的圖書,與我討論,考慮在此較新的領域能否有所作為。然而命運不濟,時光苦短,曲終安魂。二十年多前正是我國獸醫事業方興待舉之時,痛失大師,令人唏噓。

先生去世後,家人遵遺命將生前所藏與預防獸醫學有關的中外文書籍數十本全部贈送與我。人去書在,科技書的內容或許過時,但留有的先生親筆簽名,彌足珍貴。

先生一生務實,不尚虛名,反對樹碑立傳。曾經向他索要簡曆,以便向德國同行介紹。先生回信:“最近有好幾個出版社(或刊物)要我寫傳記,我自己覺得一生庸庸碌碌,一事無成,尤其是缺乏有分量的科學論文,實在沒有什麼值得‘記’的地方,均婉言謝絕。魯迅先生如此參天大樹,生前有人勸他立傳,尚且說:‘像我這樣的人也要立傳,中國豈不要四萬萬份傳記了嗎?’我與魯迅先生相比,連一粒小球藻尚且不啻,有何資格立傳哉!?但是有的出版社竟派人跑到單位的人事科,將我的檔案材料中的‘經曆’部分抄去,加以摭拾成文,發表之後再寄來給我看,造成既成事實,令我啼笑皆非。”先生感慨,與其如此,不如自己寫一個吧,於是有了先生的自傳手稿存世。目前正式出版的簡曆版本眾多,《微生物學報》2011年第2期第51卷“百年夢回伏羲堂———獸醫微生物學家盛彤笙”一文是此中最新版,程光勝先生以先生的自傳手稿為基礎撰寫,以青寧生的筆名發表,援引材料認真考據,可資查閱。

行文至此,謹作一律:

但願師從韓荊州,平生夙盼幸斯酬。

曲高自異同凡響,命舛何妨抗濁流。

盛德垂青承說項,浮雲停蓋歎歸舟。

手書譯著心香拜,奏罷安魂意未休。

韓衝是我在南京農業大學讀碩士研究生的同學,1967年畢業於甘肅農業大學獸醫專業,讀我詩後,和詩一首,情真意切,格律精準,特此附作壓軸,以慰先生之靈。

紀念宗師盛彤笙教授

———和陸承平教授

宗師一夢斷蘭州,滿把辛酸誌未酬。

相馬孫陽封伯樂,解牛歌德樹名流。

淒淒風雨伏羲廈,淡淡浮雲吳會舟。

才大古來難為用,文章憎命幾時休。

2011年5月於南京

(陸承平係南京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參考文獻

1.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主編。緬懷農學前輩———懷念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老領導與老專家文集。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2.張素我、張素久編。紀念父親張治中將軍。北京:團結出版社,2003

3.廖延雄著。廖延雄談笑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4.甘肅省檔案館編。蘭州解放。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9

5.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編。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誌。1997

6.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編。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誌。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7.陳北亨:用一生踐行“不言之教”。蘭州晚報,2010原園怨原圓願

8.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農學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9.範長江著。中國的西北角。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

10.師綸著。西北馬家軍閥史。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

11.仲勳,我用微笑送你遠行。新華文摘,2002(9)

12.甘肅省檔案館編。晚清以來甘肅印象。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圓園園8

後記

《遠牧昆侖———盛彤笙院士紀實》一書七易其稿,終於和讀者見麵了。

2006年,甘肅農業大學建校60周年之際,從舉辦校史展覽開始,我們有幸接觸到一些國立獸醫學院的人和事,曲折的曆程,厚重的曆史,使我們深感震撼,感慨良多,至此難以割舍,故而刻不容緩。

所謂難以割舍,一則仰慕大師,常為大師們的學識風範所感動。大師們薈萃中西之長、道通古今之變和士當以天下為己任、心係國計民生的精神追求,超越時空,垂之永久,成為激勵後學的精神資源;二則責任使然,大師們是曆史的創造者、推動者、見證者,我們應當成為這段曆史的挖掘者、記錄者。

所謂刻不容緩,一則年代久遠,人事更迭,時不我待,我們的座右銘是:我們是與一段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曆史賽跑。訪談校友期間,有些老年校友紛紛作古,把一段應當公之於眾的珍貴曆史帶進了墳墓,真正成了千古遺恨;二則建校初期的一些曆史資料散見塵封在各地的報社、圖書館、檔案館,發黃腐朽披閱困難以至漸不可用更難以再生。隻能“老牛自知夕陽短,不待揚鞭自奮蹄”了。猶如趕路,日暮途窮,隻有加快步履,晝夜兼程,否則將半途而廢,故而隻有利用節假日或訪談或查閱或整理。

我們在搜集、挖掘、整理校史資料編寫《甘肅農業大學史話》的過程中,前往北京拜訪了著名和平將軍、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張治中先生之長女,國立獸醫學院教授張素我先生(今年已97歲);著名愛國將領、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程潛先生之長女,國務院參事、著名國畫家程熙女士;國立獸醫學院原總務主任、後任農業部副總畜牧師的常英瑜先生(2006年去世,享年96歲)之夫人曹惠芳女士(今年98歲);訪談在京的我校顧恩祥、謝念難教授夫妻(均已去世);在江西南昌拜訪我校老教授,後任全國政協常委、江西省政協副主席等重要職務的廖延雄先生,訪談後三個月廖先生即去世(享年86歲);多次訪談我校原校長、甘肅省原副省長、甘肅省政協原副主席朱宣人先生(2009年去世,享年93歲);多次訪談我校原校長陳北亨先生(2009年去世,享年91歲);訪談了我校原副校長、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先生(今年88歲);多次訪談我校老教授楊詩興先生(2011年去世,享年101歲),夫人彭大惠教授(2009年去世,享年95歲)。前往南京“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查閱民國時期卷帙浩繁的檔案,希望從中查找1946年5月17日蔣中正主席關於成立國立獸醫學院的手令,查找1946年10月1日由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先生主持的行政院第761次會議關於成立國立獸醫學院的決議;查找國民政府給國立獸醫學院曆年撥款等情況。在南京大學(原國立中央大學)查找盛彤笙1932年學籍檔案;在盛彤笙最後歸宿地江蘇省農科院了解其最後歲月及不朽成就,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獲。在南京農業大學教授、盛彤笙內弟及學生鄒康南先生處,我們獲得了許多珍貴資料及逸事,有幸一睹盛彤笙先生晚年心血之作《中國畜牧獸醫辭典》等等。在江蘇省委組織部、江蘇省檔案館查找盛彤笙檔案的種種經曆與遭遇,也令人難忘。我們還前往江西省永新縣上盛村盛彤笙故居與其族人訪談;多次與盛彤笙表兄、西北畜牧獸醫學院副教授、西北師範大學教授黃席群訪談(2009年去世,享年101歲),多次與盛彤笙胞妹盛佩芝、女兒盛小端、兒子盛天舒、兒媳馬曉玲訪談。並赴青海、陝西、甘肅等省的檔案館、圖書館、報社查找相關資料,與省內外和甘肅農業大學有關的上百名校友如王錫禎、沈斌元、張誌良、肖治國、劉緒川、蘇普、宗恩澤、何振東、黃守仁、閆秀英、劉占傑、李倫良、李婉平、丁正華、楊華春、李樹修、胡自治、馬章全、張德壽、吳安國、郝正裏等多位教授、研究員,進行了訪談、座談,從各方麵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有的還提供了多幅珍貴的照片及相關資料,令我們受益匪淺。

盛彤笙先生是甘肅乃至西北畜牧獸醫教育事業及科學事業的開創者及先驅者,其貢獻巨大,厥功甚偉。正在編寫《甘肅農業大學史話》時,由於盛彤笙先生誕辰100周年漸行漸近,我們想根據已有資料和線索編寫一本盛彤笙先生紀實,由於心存敬畏,故而夜以繼日,不敢懈怠。謹以此書獻給盛彤笙先生誕辰100周年。

挖掘校史,窮本溯源;訪談校友,尋根問祖。追尋傑出畜牧獸醫科學家、教育家盛彤笙先生的足跡,踏訪甘肅農業大學的生命力之源泉,認識甘肅農業大學腳下的這塊熱土和人物,記錄先賢曆史功績,還原曆史本來麵目;給逝者以慰藉,給來者以答案,為後者留下時代的真實記憶,留下前輩們珍貴的精神資源、精神財富和精神遺產。本書本著求全存真,推陳致新的原則,融曆史性、文獻性於一體,特別是將一些聞所未聞曆史資料公之於眾,以供我們研究、開發、繼承和享用。因為校史或人物紀實又是畜牧史、農業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甘肅農業大學的家譜。是一個時代變遷的印記,是一個時代知識分子願望和命運的縮影,對以後治學育人、傳承文明,服務社會、造福於民不可或缺。

本書在訪談及寫作過程中得到了眾多甘肅農業大學校友、教職工、畜牧獸醫界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協助,是他們提供了眾多資料和線索,在此表示誠摯謝意!甘肅農業大學工會原主席劉英教授、外語學院原院長呂德文教授、宣傳部幹部王隴平、甘博源、信息學院王瑾及紀委魏紅梅、審計處楊一斐等,在參與采訪和整理資料上做了許多工作;胡自治教授、劉英教授、蘭州牧藥所蘇普研究員、項光華研究員及甘博源等審閱了初稿,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南京大學、江蘇省農科院、甘肅省檔案館、甘肅省圖書館等單位對我們查閱資料及采訪活動提供了大力支持。甘肅農業大學紀委辦公室主任張芳莎,多次參加訪談、查閱資料、整理文字,並在襄助編務方麵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學校檔案館館長梁楨、副館長楊淑蓮及丁鵬宇,在查找檔案等方麵給予了許多幫助。中國農業出版社副總編陳江凡編審認真審閱了全稿,在此一並致謝!

盛彤笙先生去世已四分之一世紀,但他們那個時代的人對他的音容笑貌仍記憶猶新,倍感親切;對他的諄諄教誨仍言猶在耳,心領神會。但畢竟年代已經久遠,當事人存世無幾,知情者已經寥寥,加之經曆“文革”,原始資料多已不存,為一代宗師盛彤笙院士作傳,困難甚巨,故也借此拋磚引玉,有知其逸聞趣事者,請寄資料或約談,此書難免有不妥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作者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