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學習和采納大西北發展畜牧業的許多措施。自治區通過西北畜牧部委托西北畜牧獸醫學院培訓了一批獸醫診斷人員,在縣市旗建立獸醫診斷室,還學習大西北“儲草備冬,劃區輪牧,改良畜種”的做法,在廣大牧區掀起了興建“草庫侖”的熱潮,把需要治理的沙漠、天然草場人工圈圍起來,實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的天然更新,將流沙草場改造成新牧場。經過多年的試驗,這些做法,對及時防治疫病,解決牲畜“春乏”,化解草原糾紛,恢複草原生機,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些必要的工作機構和事業單位這幾年也紛紛建起。1951年,畜牧部在西安建立了一座血清廠,聘請留美回國的章道彬教授擔任廠長,生產防疫用的血清,為大西北消滅牲畜烈性傳染病發揮了很大作用。西北各省還建立了畜牧場、羊毛改進處、生物藥品製造廠、家畜改良繁殖場、配種站、防疫站等大小單位140多個;從蘇聯引進牛、馬、驢、羊隻良種3000多頭(隻),改良牲畜5萬多頭。僅1954年一年,西北全區馬、牛增長了5%,羊隻增長了10%。

為了西北畜牧獸醫事業的持續快速發展,盛彤笙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建立專門的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機構。

在如今的甘肅蘭州,中國農業科學院有兩個重要的研究所設在這裏。它們分別是位於徐家坪的蘭州獸醫研究所和小西湖的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可追根溯源,都與盛彤笙有重要的曆史淵源,它們的建立,改變了遼闊的大西北沒有一個畜牧獸醫科研機構的曆史。

先說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的設立。

在西北局行將撤銷前夕,盛彤笙考慮到大西北畜牧業的發展,盡管現在有創立於20世紀30年代的西北農學院和創立於20世紀40年代末的西北畜牧獸醫學院這兩所培養專業人才的學校,但由於教學任務重,無暇對許多畜牧業生產中的科技問題專人、專題去解決,他建議在西北成立一個畜牧獸醫研究機構。這一建議得到西北局和國家農業部的讚同,隨即批準成立一個以西北地區畜牧獸醫科學為對象的研究中心,鑒於蘭州位於陝、甘、寧、青、新五省中心,是新興工業城市,又是大軍區所在地,西北局決定將所址設在蘭州。1954年10月,盛彤笙召集在西北行政委員會畜牧局任職的幾個下屬,其中有羊毛改進處處長路葆清,獸醫處處長王濟民、副處長路德民以及陳家慶、鄧詩品、魏寶瑛、王定康、張歆等專業技術人員開會,委派路葆清為籌備處主任,王濟民、路德民為副主任,負責籌建。他強調了成立西北畜牧獸醫研究所的重要意義,提出“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邊籌建,邊研究,出成果,出人才”的辦所方針,要求將研究所辦成西北地區的畜牧獸醫科研中心。1955年1月,“蘭州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籌備處”在蘭州徐家坪正式掛牌成立。盛彤笙又委托西北畜牧獸醫學院的許綬泰、楊詩興、蔣次昇三教授協助研究所開展研究項目的規劃,確定了畜牧、獸醫方麵的研究課題。1957年10月,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決定將中科院西北分院獸醫研究室與蘭州畜牧獸醫科研所合並,更名為“中國農科院西北畜牧獸醫研究所”,路葆清、王濟民、路德民分別任第一任業務副所長、黨委書記、羊病研究室主任。以後該所又幾分幾合,1979年,成為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至今。

再說說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的成立。

盛彤笙在調任中國科學院西北分院籌委會副主任後,設立了一個獸醫研究室,1958年又以此為基礎組建了我國第一個全國性的中獸醫研究所,中間也是幾分幾合,1978年10月,從西北畜牧獸醫研究所分出,成立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研究所。1998年4月,改稱為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至今。

之所以反複交代這兩個研究所的來龍去脈,是因為這兩個研究所都是由盛彤笙當年一手倡導並親手建立起來的,而且巧合的是,盛彤笙落難的20年又都是在這裏度過的。今天在這個所,明天又到那個所,這兩個所分分合合,盛彤笙也從小西湖到徐家坪,被來回折騰。當年許多領導都成了過眼的流星,而盛彤笙卻以待罪之身在這裏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這兩個所都以曾經擁有這樣一位科學家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