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為愛癡狂1(1 / 1)

起這個名字,是因為奶茶的那首《為愛癡狂》,這麼多年來,對奶茶的喜歡幾乎沒有變過。當然之前也曾崇拜過、追逐過、喜歡過一些韓國歌手。但是內心最需要的那份感覺,隻有在奶茶的歌裏才能聽得出那種味道。所以,為愛癡狂,也是我寫這個故事的第一章,也確實因為我這個人似乎就是個為了愛情會瘋狂的人。

我不是什麼大人物,也不是什麼富二代,唯一可以炫耀的,似乎是小時候家境還不錯。但是後來隨著90年代一批又一批的國有企業員工下崗浪潮的到來,家境便逐漸中落了。那個時候,下崗和失業可是一個新鮮名稱。那個年代國有企業效益不好,員工與越來越多,於是乎從計劃經濟轉型道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就是有大量的員工下崗失業。我的父母就是這一波人中的一份子。從工作開始,父母親幾乎是承接上一輩的接力棒,直接在上一輩工作崗位上繼續為祖國現代化建設發光發熱。

曾經聽我母親說過,說那時候她參加工作的時候,還有上山下鄉這一種說法,知識青年到鄉下去,還依舊是那個時候光榮的口號,不過終歸是句口號。那時候的人們都知道,十年動蕩的大批知識青年,到文革之後還無法真正的返鄉返城。那時候外祖父為了不讓母親吃苦,提前在建築公司辦理了內退,不到50歲就退休在家,讓母親去了建築公司上班。

外祖父這樣做,是害怕他的大女兒下鄉受罪。母親說那時候她下鄉的地方,是在內蒙古大草原那邊,杳無人煙。她的好多初中同學下鄉在那邊,日子過得甭提多苦了。每每寄來書信的時候,都希望母親幫她們買些城裏的糖瓜,而吃了這種糖瓜,都會讓她們想起遠在幾千公裏之外的海邊的家。

我不清楚母親是否是幸運的。但是每當她提起她的同學時候,總有些悻悻。改革開放之後,這批人大部分都返鄉回城,在政府機關擔任個一官半職,而到了90年代的那批下崗的人裏,卻不曾有這批人。母親說這是幾千年都沒有改掉的模式:在中國,金飯碗都在官家。

於是,在這樣的家庭裏,我一直安心的學習著。父母隻盼著我好好的學習,將來有個好工作,也會有個好生活。

其實他們並不知道,有時候,命運也會捉弄一下老實人。

1996年,家裏搬遷,我們搬到了一個距離市中心較近的小區。那裏環境很棒,三麵環山,安安靜靜的樣子,非常適合養老。一條不大的小溪穿過這個三麵環山的小區,向南流淌著,父母說這條小溪會流向大海。

起初這個小區的道路很難走,那時候我才上小學三年級。學校又在比較遠的地方,於是平時的我都不怎麼在這裏居住,首先就是上下學不方便。那個年頭,家裏沒個車,馬路上車也不多,2路汽車還是那種無軌道電車,整條主幹道上都是錯雜的電車電纜。每次仰頭都感覺這個城市的天空被一張巨大的電網覆蓋著,有種說不出來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