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第七編品讀朱由檢(5)(2 / 3)

6.亡國烈帝

朱由檢死之前,在自己的衣襟上留下血書:“朕自登極十七年,內地三陷,逆賊直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故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無傷百姓!”血書上一字字讓他的對頭李自成見了也覺得心酸無限,他說“君非甚暗,孤立而煬蔽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甲申傳信錄》中載朱由檢在一次召集內閣六部九卿科道等高級官僚的禦前會議上,感慨萬分地說:“朕非亡國之君,事事乃亡國之象,祖宗櫛風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將何麵目見祖宗於地下。”“朕非亡國之君,事事乃亡國之象”這話說得是無限悲涼,隻可惜就如明清一代宗師孟森說的那樣,“思宗在萬曆之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就在那次會議召開之時,李自成的農民軍已經渡過黃河橫掃山西了。

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原名鴻基。萬曆三十四年八月廿一(公元1606年9月22日)生於陝西延安府米脂縣李繼遷寨。他在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被裁輟業後在米脂號召饑民起義,率眾投農民軍首領不沾泥,繼投高迎祥,號八隊闖將。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他到了山西後,又攻往陝西,連克陝西澄城、甘肅乾州(今乾縣)等地,後於高陵、富平間為明總兵左光先擊敗。李自成被擊敗後沒有多久又東山再起,在寧州(今甘肅寧縣)擊殺明副總兵艾萬年等,旋在真寧(今正寧西南)再敗明軍,迫總兵曹文詔自殺。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在高迎祥被俘殺後,李自成被推為闖王,領眾“以走致敵”,采取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戰法,屢敗明軍,最後在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定國號大順,建元永昌,稱大順王,改西安為西京。不久,李自成率師強渡黃河,東進山西,連破汾州、太原,於寧武關(在今山西寧武境)與明軍血戰數日,擊殺明總兵周遇吉,然後相繼進占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昌平(今屬北京)。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打北京城,這一年是甲申年,所以被稱為甲申之變。朱由檢在甲申之變中,采取了什麼樣的舉動呢?朱由檢在李自成打往北京時屢次召集群臣商量對策,但群臣無策,隻是相對流淚。李自成攻破北京外城後,朱由檢心酸難抑,知道社稷無望,隻得親自下詔書。朱由檢在這份詔書中反省了自己的錯誤說自己“政不加修,禍亂日甚。抑賢人在下位與,抑不肖者未遠與;至幹天怒,積怨於民下”,他並沒有將責任推卸,到這個時候也仍舊認為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是赤子,之所以走到現在由“赤子化為盜賊”,皆是因自己當政的不成功。當時李自成派人去見朱由檢,要求他將皇位禪讓給自己,朱由檢怒不可遏,便決定禦駕親征,“親率六師以往,國家重務,悉委太子”(《崇禎實錄》),並號召臣民中有奮發忠勇或助糧草、器械、騾馬、舟車的跟隨一起去禦敵。他召駙馬都尉鞏永圖用家丁護送太子南行,召王承恩整頓內員和親征事宜,自己召集內閣大臣開會,這些大臣還不知道外城已破,口中安慰說:“皇上之福,自當無慮!如其不利,臣等率兵巷戰,誓不負國。”當夜,朱由檢一夜無眠。就在朱由檢在床上輾轉反側之時,太監王相堯領內兵千人開宣武門投降了李自成,不久,內城亦陷。有人連忙將這事告訴給朱由檢,朱由檢忙問:“大營兵安在?李國楨何往?”那人說大營兵四處逃竄,勸告朱由檢趕緊逃跑,然後自己先一溜煙跑了,朱由檢在身後怎麼叫也叫不回來。大勢已去,朱由檢滿心憂傷,帶著自己的貼身太監王承恩幸南宮,登萬歲山,望著滿天的烽火,百感交集,不停徘徊在萬歲山(煤山)上。

朱由檢回到乾清宮,下詔讓內閣命令“成國公朱純臣提督內外諸軍事,夾輔東宮”。朱由檢這麼做已經完全放棄了自己,隻是希冀大臣能夠輔助南逃的太子重建大明。當時他召周皇後和一名袁姓妃子同坐對飲,慷慨絕絕,口中卻仍舊在哀憐百姓“所痛者,我闔城百姓耳!”後來,他把皇後生的三個孩子托付給她娘家,對皇後說“大事去矣,爾宜死!”然後三人相對泣下,周圍的宮人也不由唏噓淚流。朱由檢揮手遣退宮人,讓他們各自謀生。周皇後抱著自己的三個兒子痛哭許久後,叫人帶走,然後從容自縊。袁貴妃隨即跟隨皇後自盡(不過沒有死成,後來又蘇醒了)。宮中好幾個嬪妃也相繼殉國。朱由檢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召集到身邊,看著年僅十五歲的女兒,朱由檢心中無比酸痛,歎息一聲道“爾何生我家!”用左袖掩麵,側著頭揮劍砍去,當時昭仁公主立刻被砍死,長平公主被砍斷了左臂。朱由檢看著血泊中的女兒,熱淚盈眶,雙手戰栗,再也不忍下手。朱由檢換下了跟隨自己十七年的龍袍,取下了頭上帶著的冠冕,穿著一身布袍,與王承恩一起策馬經過了東華門、齊化門、安定門,最後進入內苑,登萬歲山壽皇亭。此時,江河凋零,夜風淒淒,朱由檢最後環顧了一下自己的江山,歎息一聲,在萬歲山一棵歪脖子樹上斷送了自己憔悴十七年的生命。王承恩跟隨禦駕,也上吊自殺了。朱由檢死之前,在自己的衣襟上留下血書:“朕自登極十七年,內地三陷,逆賊直偪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故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無傷百姓!”血書上一字字讓他的對頭李自成見了也覺得心酸無限,他說:“君非甚暗,孤立而煬蔽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除了王承恩追隨朱由檢殉國之外,當時還有大學士範景文、戶部尚書倪元璐、左都禦史李邦華、協理京營兵部右侍郎王家彥、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右副都禦史施邦曜、大理寺卿淩義渠、太常寺少卿吳麟征、右庶子周鳳翔、左諭德馬世奇(妾朱氏、李氏從)、左中允劉理順(妻萬氏、妾李氏從)、簡討汪偉(妻耿氏從)、太仆寺丞申佳胤、戶科給事中吳甘來、禦史王章、陳良謨(妾時氏從)、陳純德、吏部員外郎許直、兵部主事成德(母張氏從)、兵部主事金鉉(母章氏從)、新樂侯劉文炳、左都督劉文耀、襄城伯李國禎、惠安伯張慶臻、駙馬都尉鞏永圖俱跟隨自己的天子而去。李自成攻入皇宮後見到了披發赤足的崇禎吊在萬歲山上,就派人將他與自縊的周皇後並放在一起,帶到昌平,啟開了田貴妃的墓埋葬了他們。大明數百年江山劃上了一個句號。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四月,清兵(公元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清)攻破了山海關,五月,攻入京城,將朱由檢重新按照帝王禮儀改葬,還命令臣民為他服喪三日,諡為莊烈湣皇帝,陵為思陵。而在太子建立的南明,則諡思宗烈皇帝。他的廟號為思宗,後改為毅宗。

《明史》是清人編纂,照道理來說新朝修史往往會貶低前朝的末代皇帝,讓他承擔起亡國的責任,好讓前朝子民臣服新朝。一個壞皇帝自然不值得臣民留戀,但是朱由檢一生勤政,為國為民,嘔心瀝血,就連《明史》也讚歎他在神宗和熹宗之後,是“慨然有為”的一代帝王,他在“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隻可惜大勢已去,即使是朱由檢兢兢業業,勤政為民,也是積弱難挽。當時,朝廷內門戶紛爭不斷,疆場上“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即使是麵對這樣的爛攤子,朱由檢在位的十七年,也是“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清人認為明朝氣數已盡,但是朱由檢寧可自殺也不願意自侮其身,所以“為亡國之義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