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番清楚透徹的言論,卻令亞曆山大覺得非常刺耳。亞曆山大沒有想到他的心腹部下竟然會成為士兵們的喉舌,這使他感到非常難堪。他非常生氣地說:“你們如果願意跟隨我的,就繼續跟隨我,如果不願意跟隨我,我絕不勉強,要回去的人盡管回去。回到希臘之後,可以告訴你們的兄弟和朋友們,你們把自己的王丟棄在敵人麵前,而自己逃回來了。”
遭受到這樣的打擊,亞曆山大壓抑滿腔的怒火,連續三天,他把自己關在帳篷裏一步都不出。而士兵們一直在他的帳篷外麵痛哭流涕,央求著亞曆山大帶他們回國。到了第四天,亞曆山大覺得他不得不向士兵們屈服,但他沒有直接認輸,而是表示:他並不是屈從於部下的意見,而是服從神的旨意。他以占卜為借口,同意了士兵們的要求。士兵們總算獲勝了,亞曆山大終於下令停止前進,準備返回故鄉。這項命令發布之後,士兵們大喜過望,歡欣若狂,一個個手舞足蹈,當時的情景不難想象。亞曆山大在臨走之前,遺留下許多的東西,譬如武器、馬具等都散布各處。20世紀的考古學家曾在印度找到很多亞曆山大遠征時期的遺跡,包括亞曆山大曾經建立的一處祭神的聖壇。
亞曆山大雖然到達了印度,卻沒有辦法完成他的壯誌。公元前326年7月下旬,亞曆山大的軍隊開始撤退,步兵和騎兵集合起來共有3.5萬人之多。進攻印度這個計劃在他的心中想必已經醞釀了一段很長時間,他定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仔細地籌劃之後才率軍遠征的,這個時候卻不得不撤退。亞曆山大表麵非常冷靜,但是他的內心卻受著煎熬,如同被烈火炙烤一樣。身為亞洲的征服者,反倒要受部下的左右,每當他想到這件事的時候,便如芒刺在背。雖然以神諭為借口,他的尊嚴得以保留,但是他的內心卻有極大的挫敗感,以至使他抱憾終生!
亞曆山大不想循原路回國,他準備從興都庫什山的南路往下走,渡過河流,到印度河的河口去考察,因此他乘著船沿著印度河而下。那個地方是他多年來夢想的一部分,即使要離開印度,也要作臨別一瞥。他準備了將士們自己建造的新船,這些船大大小小共800艘,依稀還帶有木料的香味。大軍集合後,公元前326年11月初,浩浩蕩蕩的船隊開始了新的旅程。他們一路上祭奠河神和海神,並且有許多祭祀表演,因為快要回國了,大家都滿懷欣喜。每條船都被裝飾得非常漂亮,有的把帆布染成深紅色,有的畫上五彩圖案,看起來鮮豔奪目,遠處望去非常壯觀。河麵上風和日麗,更增加了喜慶的氣氛,當地的居民紛紛從老遠趕來看熱鬧,士兵們毫不吝嗇地都把自己的食糧贈送給當地人民。全部準備就緒,一聲令下,整個船隊開始前進了,當地的人民一直跟著船跑了一段很長的距離才停了腳步,土著們唱著當地的民謠,向他們揮手作別。
不料,船隊在半途中卻忽然遭遇急流,一艘船陷入漩渦中打起轉來,後麵的船來不及停止,一個接著一個連環相撞,亞曆山大自己乘坐的船也不能幸免。不但如此,沿途他們還因為連連遭到當地土著們的攻擊而不得不重新展開戰鬥。每當士兵們聽到對方的陣容強大時就拒絕出戰,一路上士氣都非常低落。盡管如此,亞曆山大還是在其間攻掠了許多城市,並且征服了兩岸的地區。當他們準備進攻印度最強悍的民族——瑪裏族時,亞曆山大的軍隊有點畏怯了,不論亞曆山大如何給他們鼓舞士氣,部下卻絲毫沒有戰鬥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