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這是我國工程技術界的最高榮譽性、谘詢性學術機構。次年7月,楊士莪以在中國水聲學科方麵的重大建樹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與他同時當選的還有:環境工程學家顧夏聲、光學專家薛鳴球、探礦工程專家劉廣誌、大地測量學家寧津生、礦產勘查專家湯中立等186位專家。
1995年8月中旬,楊士莪出席中國工程院朱高峰副院長召開的黑龍江省院士座談會,與他一同參加的還有林尚楊、劉永坦、謝禮立、沈榮顯院士。
當選為院士對於楊士莪來說,除了更多的會議和事務外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他還是原來的他,他依然保持著謙虛、嚴謹的教學、科研態度。他說:“目前來看,我國的大多數工作還是在借鑒、模仿,適當改進和修正。擁有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開創性的成果,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現在我國也更強調一些基礎性、理論性的研究,但真正實踐力度不夠,有些急功近利。我們應該利用我國社會製度的優越性,組織優秀力量進行攻關,推動相關工作更快進步和完善。”
在科研領域中摸爬滾打了60餘年的楊士莪,深深地懂得科研和教學工作中嚴謹的重要性。“搞科研成長起來的人都知道,在科研上頭玩不了花招,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隻有你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幹成的東西才能是實實在在的。
對學生要求也是這樣,可能別人覺得我比較嚴格,實際上就是嚴謹吧,我覺得這是搞科研應該有的態度。”
楊士莪認為,作為水聲工作者,應該非常重視實際的海上實驗和測量。在哈爾濱的60年中,他出差在外的時間合計起來就近30年,每年他都有大半時間在全國各地度過——海上實驗、課題論證、決策谘詢,以至於有人問及他的家鄉時,他便會幽默地說:“我是一個四海為家的人。”如今,雖然上了年紀,但他仍然身體力行,親自到海上實際參加海試。黑龍江,離大海很遠。自1953年來到哈軍工,楊士莪傾盡一生的心血,60個春秋,在這個遠離大海的城市裏從事著關於海洋科學的研究,與“海洋”打了一輩子的交道。大海的澎湃從來傳不到這裏,卻時刻能傳進他的心裏,濤聲如魅,成就了他一生的事業,成就了他大格局、大氣度的人生。
作為楊士莪帶出的第一個博士畢業生,擔任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院長、水聲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的李琪,對老師楊士莪的一句話刻骨銘心——“要啃硬骨頭,別人不願幹的活,我們來幹!”
楊士莪始終處在水聲領域“國家隊”領導者的位置。他的同事和學生都說:
他對學科發展方向、研究方向的把握令人歎服,他提出的一些開拓性的研究,當初都是很冷清、無人關注,但總是在若幹年後,人們才看出其分量。矢量水聽器的研究就是其中一例:楊士莪當時提出這個方向時,國內同行都不以為然,隻有俄羅斯專家表現出關注。幾年後,當水聽器使聲呐水平跨越式提高以後,人們才意識到:“這個東西就是好!”
“敢啃硬骨頭才能練就一口好牙!”在楊士莪始終堅持的這個思想指導下,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創新團隊格外地有戰鬥力,承擔了國家大量的科研課題,雖然該院的科研人員隻占到全校的1/10,承擔的科研課題數量卻占到全校的1/5,人均科研經費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