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作為此次活動的水聲測量係統的負責人,楊士莪帶領六廠一校的數百名水聲科技人員,一方麵排除“文革”餘波的幹擾,一方麵克服器材不足等種種困難,多年努力奮戰,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實驗,終於圓滿地完成了海上深水靶場水聲落點測量係統的研製工作。

1980年5月18日上午10時,由中國西北部的酒泉發射場向太平洋中部吉爾伯特群島以南(即以南緯7°0′、東經171°33′為中心,半徑70海裏圓形海域範圍)的公海上發射全射程洲際彈道導彈“東風五號”,導彈飛行約30分鍾,彈道最高點1000多公裏,射程超過9000公裏。中國首次全程發射洲際導彈一舉成功,成為繼美、蘇之後第三個擁有洲際導彈的國家。

楊士莪和他的團隊為我國洲際導彈海上靶場設計並完成了一個水聲測量定位係統,準確測定了東風五號洲際導彈在南太平洋的落點位置,“就像在大海上貼了一張靶紙”,為我國首次洲際導彈南太平洋發射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建立了殊勳。楊士莪在該係統中提出的主要技術方案,包括測陣方法、聲線修正和定位精度等,填補了國家科研的空白,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並於1980年被評為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自此之後,楊士莪又一鼓作氣,在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大力倡導和推動我國艦船和魚雷噪聲治理工程,與水聲科研人員以及協作單位一起設計並建造了首個低噪聲水洞。因為艦船噪聲越大,意味著死亡係數越大;噪聲小、安靜型艦船才是海上神出鬼沒的幽靈殺手。

用水洞做噪聲測量,可以讓人聯想起風洞之於飛行器,但背景的噪聲很大,怎麼克服、解決呢?楊士莪提出了一係列關於聲學測量和消聲方麵的想法,正是這些方法解決了低噪聲水聲的測量問題。這是我國的第一個重力式低噪聲水洞,首創了水洞噪聲測量和混響箱法,拓展了工作頻段。這一研究成果,使得研究人員可以在實驗室的有限空間裏,測得在實際海域開闊環境條件下的結果,測量結果可歸一化到自由場測量,精度達到1分貝,解決了國際上懸而未決的水洞降噪和測量方法,被著名的美國泰勒研究所原所長讚譽為“國際級成就”。

在楊士莪的領導下,中國水聲工作者通過腳踏實地的工作,從無到有,從有到精,也才不過20年的時間,就在國際上樹立了中國水聲學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