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宦官的職守(2)(2 / 3)

清代的宦官主管機構為內務府,其下所屬有營造司和酒醋房。前者設有八品侍監首領太監二名,無品級副首領太監三名,太監四十名;後者設置較少。職責所在,當是宮中所用物品及酒醋糖醬之類。

(7)念佛誦經,祈佑皇家

曆朝宮廷之中有關祭神省牲、守護陵寢之類的雜務皆由太監充任,而充道士奉誦經懺、焚修香火,充僧者喇嘛以修佛事之類,一般也由宮內太監承擔。

征召道士或僧人入宮的情形很少見,直接進入內宮則少之又少。像明朝嘉靖皇帝因喜歡煉製仙丹、追求長生不老而廣征道人方士進宮齋醮,隻屬曆史上的特例。

清代禮部所屬分別有:(1)萬善殿:充僧者無品級首領太監、副首領太監各二名,充僧者太監十五名。(2)番經廠:充喇嘛無品級首領太監二名,充喇嘛太監十名。(3)漢經廠:充僧者無品級首領太監二名,充僧者太監六名。(4)道經廠:充道士無品級首領太監二名,充道士太監十名。以上各處專司有關宮內的佛、道諸事務。

皇宮之內,慈寧宮設有無品級首領太監十名,其中有二名充僧者,二名充喇嘛;另設有太監五十二名,其中六名充僧者,二十名充喇嘛,專司本宮及佛堂各項事務:齋宮設有八品侍監首領太監一名,太監八名,專司齋祭、陳設及灑掃坐更等事;祭神房設有八品侍監首領太監二名,無品級副首領太監一名,太監二十六名,專司祭神省牲及灑掃坐更等事;欽安殿兼城隍廟,設有八品侍監首領太監三名,太監十二名,專司充道士奉誦經懺、焚修香火等事。另外,中正殿、英華殿也各設有專司殿堂香燭的太監多名。

以上所列僅是宮中太監執役的幾個主要方麵,其實,曆代宮廷中太監所轄事務遠比這要繁雜得多,而太監要把這諸多繁雜之事做得一件件都讓主子們稱心如意,絕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其中所受諸般委屈更非三言兩語所能窮盡。

曆代宮廷之中禮法規矩多,而懂禮法守規矩對剛人宮的鄉下窮孩子來說就頗為不易,樁樁件件、時時處處都要注意。先說稱呼,宮裏的太監麵對的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皇後、太後、嬪妃、皇子、公主之類,而曆朝宮廷都有一些較為習慣的稱呼和個人的喜好。唐朝的時候,宮裏習慣把皇帝稱為“大家”:明朝的時候,皇帝喜歡別人稱他為“皇上”;清朝則習慣把皇帝稱為“萬歲爺”。對宮裏的皇後或嬪妃,有的朝代稱“娘娘”;有的朝代前麵要帶上封號,如皇後稱“皇後娘娘”、麗妃稱“麗妃娘娘”、太後稱“太後”或“老祖宗”;明朝稱太後為“老娘娘”,嬪女已稱“娘娘”:清朝則稱太後為“老佛爺”,嬪妃要稱“主子”。至於太監們之間,有的朝代互稱“公公”,而清宮中同輩的太監一般互稱“爺”,姓張稱“張爺”,姓李稱“李爺”。低一輩的見了高一輩的要稱“師父”,高一輩的見了低輩的則直呼其名號。但曆朝都不喜歡直稱其為“太監”,尤其是不能直呼為“老公”。更要緊的是忌聖諱。不僅是與皇帝的名字同音的字不能上口,太後、嬪妃、皇子、公主的名字也同樣不能隨便說。這就需要太監將應該避諱的字音牢牢記住,如果太監的名字與這些音相同或相近,則須趕緊改名。如清末太監小德張,本名春喜,因隆裕太後小名“喜哥”,便改名為“恒太”。總之,官裏的稱呼出不得半點差錯,否則輕者挨頓臭罵,重者打個臭死。

除了稱呼,宮裏見麵的禮法也夠初進宮的小太監們學幾年的。譬如宮裏的跪拜,清官太監會常常說起,他們的膝蓋盡管不值錢,卻也不能一跪了事這般簡單的。跪拜有多種多樣,向主子回話、請安,跪的是雙腿安,即兩條腿先左後右地跪下去,身子要挺直,摘下帽子,要放在身子右邊;謝恩、謝賞或者萬壽節,對主子要三跪九叩,表示感激皇恩浩蕩;對待上司或品級低一些的人,可跪單腿安;犯有過失求饒的時候還要把頭往地上撞,撞出聲音來,即俗話說的磕響頭。當然,日常侍奉主子的太監也沒有必要每見到主子就磕頭,但“站有站樣,坐有坐樣”卻是必須要做到的。每逢當值,見過主子後,無論是站在主子身邊或者在廊沿下聽候吩咐,都得筆直地站在那兒,兩手緊垂在身子旁邊,就像廟裏的泥人般紋絲不動。在皇宮裏說話也有規矩,見了什麼人說什麼話兒,什麼時候說什麼話兒。像宮裏的日常問安、飯後問安都有規矩,前者要說“吉祥”,後者則要說“進得好”、“吃得香”之類。當值的太監精神要高度集中,尤其要牢記的一條是,上司吩咐的話,一入耳就得明白,絕不能向上邊要求再吩咐一次或者再解釋一下。聽清楚了主子吩咐的事情,要說“喳”,表示已經明白無誤地領會了。如果皇上召見哪位大臣,聖旨傳下來,太監要準確無誤地再往下傳。待大臣帶上來之後,太監要立即放下簾子,趕緊躲到一旁去,站到既聽不到室內的談話,卻又必須能聽到主子命令的地方。